提升组织力 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关工委
嘉荫县关工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主线,加强基层关工委的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组织力,主动作为,协调各方全面深入地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特别是在深入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屯、学校活动,嘉荫县已连续8年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环境。2015年在全县连续5年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的经验呈报到中央和中关工委后,顾秀莲主任批示:请延东同志阅示。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批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各级关工委大有作为。时任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批示:嘉荫县多年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实属不易,其经验十分宝贵,值得借鉴、推广。2014年省关工委授予其“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标兵”称号。
一、突出“组织力”,坚持党建带关建,加强组织建设
——抓好基层关工组织建设。县关工委始终对这项工作常抓不懈。自2011年开始,连续开展三个“三年基层工作年”创“五好”活动,“五好”综合达标率为88%。县关工委配备主任1人,副主任4人,办公室专职人员1人,较好解决了办公经费和工作补贴。为实现新老交替,保证基层关工组织始终充满活力,对乡镇、社区关工委的常务副主任进行了调整;同时,为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在教育局配备了专职常务副主任。基层关工组织调整后,本着择优的原则,精选了26名新“五老”入列,使“五老”队伍达到560人,使“五老”队伍壮大并充满活力。
——坚持党建带关建机制。县委(2013)3号文件,提出健全“四纳入、四同步、四到位”的领导体制,把关工基层组织工作建设一并纳入基层党建目标管理和考评体系,在总考评中占3分,其中:关工组织建设1分,活动开展1分,未成年人“零犯罪”1分,并作为考核基层干部的一项硬指标。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好,得到上级表彰另外再加分,县级2分、市级3分、省级4分、国家级5分。县关工委对“党建带关建”实施效果显著的红光乡、朝阳镇、尚志社区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在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推广。
——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五老”工作能力。自2013年至2017年开展工作会议交流八次,现场观摩会议四次,《黑龙江省各项下一代工作细则》、省委省政府两个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的意见》、网络知识等专题培训四次,外出考察学习两次,使“五老”开拓了新视野,学到了新知识,吸取了新经验。思想政治水平明显提高,法律知识水平明显提升,关爱帮助青少年能力明显增强。
——发挥优势做好“联”的文章。关心下一代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发挥整体效应,才能取得实效。县关工委在工作中,注意协调相关部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共同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落实,协调文化、公安加强网吧的管理,协调教育、“五老”、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协调民政、共青团、教育等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特别是对留守困境儿童的关爱等等,在嘉荫县形成了共同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历程,共同哺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齐抓共管局面。
二、突出 “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县、乡(镇)、社区关工委每年都积极配合学校、文明办、教育局共同研究策划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主题,联合下发文件,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县关工委直接策划主办“寻抗联足迹,做三爱最美少年”夏令营活动。每年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生,由“五老”带领营员,瞻仰和祭奠革命烈士、参观新农村、走当年抗联战斗的地方和通往苏联秘密通道,听“五老”讲述当年抗联英烈的故事,参观现代军营,与边防战士联欢,激发青少年的爱党爱国情怀。开展“三爱”“两史”教育活动。由县关工委组织“五老”进校园、社区、军营宣讲《我爱你--中国》《党的光辉历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圆梦中国》《共筑中国梦的核心力量》等党史、国史。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建国70周年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宣讲、演讲、讲故事比赛、课本剧、手抄报、书法、绘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缅怀先辈,慎终追远”教育青少年传承好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县关工委每年都结合读本主题在学校间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心得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讲好故事比赛、征文比赛、主题班队会比赛,并请“五老”进校园宣讲辅导、选择读书优秀者到各学校巡回演讲,为广大青少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多名中小学生获得国家、省、市读书状元等荣誉称号。开展“四个十佳”评比活动。县关工委连续两年开展“十佳爱心园丁”、“十佳德育工作者”、“十佳科学教子家长”、“十佳阳光少年”评比活动。表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的好教师、好少年、好家长,充分发挥“十佳”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发广大师生和家长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除在全县13所学校都配备了公安派出所干警担任的法制副校长外,县关工委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两次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争做文明守法青少年。
三、突出“关爱”,为困境青少年排忧解难
——成立关爱留守困境儿童领导小组。全县各级关工组织把关心留守困境儿童成长时刻挂在心上。在乡镇、社区成立了关爱留守困境儿童领导小组,为特需关爱的留守孩子办好事、实事。沪嘉乡成立了乡长任组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副组长关爱留守困境儿童领导小组。根据摸排情况制定了《沪嘉乡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日常关爱。各学校关工委对留守学生,特别是困境留守学生备加关注。不仅有留守生教育关爱领导小组,而且在工作机制上不断完善。政教处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关爱工作,各班主任记录每个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成长情况,在全国中小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了标识。
——多措并举,对留守困境儿童施以关护。一是开展心灵关爱。积极动员“五老”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的结对关爱保护,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二是对留守困境学生实行“三个优先”。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学生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学习上优先辅导:在学习上对留守学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到任课教师优先辅导,定期检查做好记录。活动上优先安排: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使其快乐地度过每一个节假日,愉悦身心,减轻思亲之苦。三是动员全社会参与关护。嘉荫县关工委多年来一直坚持帮扶救助贫困青少年,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捐资10多万元,救助贫困生500多人。全县建有各种校外活动场所112处,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平台,努力构建起“四位一体”教育格局。
——为留守孩子营造丰富的校外生活。一是建立留守困境儿童之家。各乡镇、社区都充分利用文化站等资源建立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娱乐场所。二是各乡镇中心校充分利用农村少年宫资源,丰富农村留守生的课余生活。安排周六周日全天和周一至周五课外两个小时的乒乓球、篮球、棋类、绘画、书法、器乐等课外兴趣活动。三是坚持开设“四点半”课堂。在社区“四点半课堂”由“五老”和志愿者组织他们写作业、看图书、下棋、打球。四是给予节假日的关怀。在节假日,都为住宿的留守儿童过节,在端午和中秋节,给孩子们发鸡蛋、发月饼,举办联欢会,让他们比在家里过节还热闹、快乐。县关工委每年在春节、“六一”、中秋节都慰问病、困、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