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关工委事迹材料
铁岭县关工委始终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方针,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上级关工委要求,结合全县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取得较大成绩。2012年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连续4年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受到中国关工委表彰,荣获全国“基层工作年”优秀组织奖。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泰祥多次受到省、市关工委表彰,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于“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秘书长马福田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县关工委的工作受到县委高度认可,2016年,时任县委书记在综合表彰大会上向全县发出号召,要“远学毛丰美,近学关工委”,在全县形成了向关工委学习的良好氛围。
一、体制机制健全,为推动关工委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1.坚持以党建带动关工委组织建设。党组织建到哪里,关工委组织就跟进到哪里。铁岭县关工委自1990年成立起就明确了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关工委主任,依托老干部局关心服务老干部的工作职能,将关工委挂靠到老干部局,办公地点设在老干部局,聘请多位退休县级老领导任常务副主任、秘书长等职务,并随着关工委换届和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始终做到关工委组织健全、工作高效运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求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基层关工委组织。在乡镇和县直部门,由党委(党组)副书记任关工委主任,乡镇组织委员任关工委秘书长;在村(社区)、学校和企业,由党支部书记任关工委分会主任。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还配备一名老同志任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目前,全县关工委组织已发展到411个,参加关工委组织的人员达到1600多人,经常参加活动的“五老”人员有1400多人。全县关工委组织已形成了网络化,实现全覆盖,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2.“四纳入、四同步、四到位”工作机制落到实处。铁岭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始终在工作谋划上坚持“四纳入”,将关工委工作纳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每年县委常委会至少1次研究关工委工作,并将关工委工作纳入乡镇、县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切实提高了关工委工作的分量。在工作推进上坚持“四同步”,做到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验收、同表彰奖励,特别是在表彰奖励方面,县里每年部署年度综合表彰工作,由县关工委推荐2个先进集体和2个先进个人;每四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一次全县关心下一代“双先”工作表彰大会,2008年以来共召开3次表彰大会,县财政拨经费14.6万元,对先进个人颁发证书和奖金,极大激发了工作热情。在工作保障上坚持“四到位”,真正做到了编制人员落实到位、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到位、工作制度落实到位、经费保障落实到位。特别是县乡两级关工委办公经费和人员补贴全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村级关工委人员补贴实行百分考核绩效工资,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3.创建“五好、十五个做到”达标活动。为加强基层关工委组织、队伍和制度建设,扩大关工委组织覆盖面,推动全县关工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从2003年开始,县关工委在全县关工委组织中开展“五好”达标活动。为了加大标准化规范化创建力度,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县委督查、考评重点内容,对基层关工委进行百分考核,特别是在乡镇,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挂钩。目前,全县乡村两级关工委全部达到了“五好、十五个做到”的标准。同时“五好、十五个做到”的经验和做法得到省、市关工委的认可,多次在省、市关工委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受到与会同志的好评。
二、“五老”作用突出,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创建“五老”中心组。2009年,县关工委在阿吉镇试点创建五老中心组,从全镇115名“五老”中挑选出10名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政治素质好、群众威望高的老同志,组建起“五老”中心组,每个月集中到镇里开展1-2次活动,主要学习理论和时事、讨论分析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形势、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交流工作体会、汇报日常工作等。“五老”中心组搭建起关工委和“五老”队伍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促进了工作的推进。2014年10月,省关工委专程到阿吉镇,就创建“五老”中心组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建立“五老”中心组是把农村关工委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形式》的调查报告,以参阅件的形式把“五老”中心组的经验推广到全省。目前,“五老”中心组组建工作取得成效,全县各乡镇全部建五老中心组,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市关工委的肯定,多次做经验介绍。
2.充分发挥“五老”报告员作用。县关工委组建了“五老”报告团,吸纳50多位“五老”报告员,长年活动在基层,深入村屯、企业、机关、学校和社区,为广大青少年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寄语,传播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教育和启发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开展了党史国史教育,讲解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发生的巨变,让青少年深感党和祖国的伟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多年来,县关工委组织撰写各类经验材料300多篇,铁岭电视台、铁岭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70余次。
三、活动载体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开展有声有色
1.建设设施完备的青少年教育阵地。雷锋在铁岭县度过了人生最后170天,留下了39篇日记和“雨夜送大嫂”“智擒磨刀人”“请战到前方”等18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为了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动青少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县关工委积极收集雷锋故事,宣讲雷锋精神,并提出在横道河子镇下石碑村扩大雷锋展馆规模的建议。2016年投资1700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展陈面积1000平方米的雷锋纪念馆建成使用,成为了全国唯一一座建在村庄上的雷锋纪念馆,并被命名为“辽宁省青少年学雷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有7万多名青少年前来参观,接受雷锋精神教育。按照县委全民学雷锋共建文明县的要求,县关工委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坚持不懈学雷锋、老少共筑中国梦”“学雷锋好榜样、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特别是县公路管理段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2.丰富青少年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强化“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意识。县关工委联合教育局于2001年创建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集中授课,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多年来,24名专职讲师巡回授课72次,开展家教实验活动21次,累计上课7478节,听课人数高达100多万人次,全县家长培训率超过90%。家长学校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教育部关工委领导到我县调研3次,2007年我县被全国妇联、教育部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县”称号。2014年,在全国教育关工委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得到教育部关工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另一方面,强化英雄引领。1999年,凡河中心小学教师欧永玲创新学生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形式,创建了辽宁省第一个英雄中队——朱瑞中队,带领同学们学习英雄故事,收集英雄事迹资料,自费组织学生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组织学生向老前辈、老英模写慰问信。多年来,共发出致敬信302封、致敬卡200余张,同学们与85位革命老前辈建立了“忘年交”。朱瑞中队的精神在凡河小学得以长期传承,以英模命名的中队已有44个,其中“朱瑞中队”被评为全国百优中小学英雄团队集体。现在,全县已建立英雄中队302个。
3.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县关工委积极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的作用,在少先队中,召开了铁岭县第一次少代会,成立了第一届少工委,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主题活动200多场。依托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等平台,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20余场。通过爱心助学等方式服务留守儿童、贫困儿童3000余人次。在团组织中,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开展团青培训10场,听课人数2000余人。举办“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表彰大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青年好榜样颁奖仪式等,对优秀青年团员进行表彰,选树各领域青年集体和个人典型80余个,有效激发了广大青年推动全县振兴发展的青春力量。
4.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全县政法部门的法律工作者、法制副校长和法制报告员,深入到各小学,以普法为契机,大力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讲法制课、校园法制广播等形式,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近年来,共举办大型普法活动30次,讲法治课120场,建法治宣传长廊48个,发放《小学生交通安全漫画读本》《致全县中小学生及家长一封信》《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务手册》等2万余份。同时,“五老”积极配合政法综治等相关部门,联合对全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清理,排除了各类隐患,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秩序。共排除安全隐患220个,解决矛盾纠纷130起。
5.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县关工委在2013年开展了“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建档立卡,实行档案化管理。各乡镇关工委将本乡镇内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登记造册。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开展帮扶工作,共结成帮扶对子1008个。同时,号召社会各界进行捐资救助,2018年共筹集善款57万元,1020名儿童得到资助。同时,为全县273名贫困儿童和373名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办理了低保,使每一个儿童都过上正常儿童的生活。
铁岭县关工委多年来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工作、勇于创新的工作思路,关心下一代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涌现出很多工作亮点,创造了很多值得推广的好经验,多次受到上级关工委的表彰,关心下一代工作受到了群众广泛关注,得到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为加快推进铁岭县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