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
全方位谱写关心下一代工作新篇章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关工委
隰县位于晋西吕梁山南麓,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总面积1415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91个行政村、351个自然村,总人口10.7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今年实现脱贫摘帽。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单位合力推进,县关工委主任解绍亮率先垂范,带领县关工委一班人和5000多名五老,扎扎实实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在当地影响颇佳,“有事找关工委”成为全县男女老少的口头禅。多年来关工委工作持续领先,突出特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靠党建带动,构建大关工格局
隰县关工委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的最大能量,千方百计把关工委工作融渗到全县各单位,促进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成员单位率先垂范,县直单位密切配合,关工委积极作为,社会团体融合,志愿团队共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关工格局。建成了纵横交错的关工委网络,实现了关工委组织全覆盖。
1. 抓实一条主线,抓好四个系统。县关工委积极努力、主动作为,县委先后下发《关于开创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和《关于创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的意见》的文件,召开“隰县县委创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写文章,作指导,提要求,做表率,并在省市报刊发表,推动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新高。县乡各级党组织借势发力,全面启动;县直属工委、国资工委、教育工委、工商联等四大系统积极联动,县委跟紧督查促动。共建起各级关工委259个,其中乡镇关工委8个,农村关工委91个,社区关工委3个,机关事业单位关工委86个,企业学校关工委71个。
2. 统一关建标准,统领关爱行动。关工委组织全覆盖后,统一标准,全部达到“十有”目标:一是建班子,确定到人,关工委主任全部由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关工委内部设立资料科、宣传科、督查科、办公室。二是建队伍,全员登记。组建起5545人的五老队伍。三是定制度,遵循有规。建立了学习制度、培训制度、会议制度、工作制度、检考查制度等。四是建阵地,确定活动场所。五是挂牌子,树起标志。六是设制记录簿。七是建立文书档案。八是有影像视频资料。九是有图书阅览室。十是有特色,有活力。
3. 规范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系。一是班子目标责任制。关工委工作纳入了全县党政总体规划,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人员有编制,经费有保障。二是分期分批培训制,对全县各级关工委班子定期培训。三是班子成员交替制。形成新老交替,进出有序的动态管理机制。四是功勋人员嘉奖制,完善评比检查奖励办法。
二、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关爱机制
关工委围绕“十百千万”工程,建立工作机制。一是落实政府救助机制。根据民政、妇联、团委、工会、文明办、扶贫办等单位的相关规定,与相应的救助对象相对照,为58名孤儿和事实孤儿办理了每月600元的民政救助手续,为385名考入大学的困难新生联系了320多万的扶助资金。二是建立长效救助机制。发动爱心企业,联络爱心人士,搭建救助平台,沟通救助桥梁,千方百计为孩子寻求爱心救助资源,每生每月300至600元不等,按月打入关工委为孩子开设的专用账户,直至完成学业。截至目前已发展救助者123名,有机关事业单位,有个体工商户,还有县委政府的领导同志,被救助对象128名。救助时间最长的已达八年。有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送走第一批救助者,又接手救助下一轮。有的救助者丧失救助能力后由关工委重新联系新的救助人接续连助。县委要求每名党政领导和县直机关单位、企业带头救助特困儿童。现在全县共有68个单位和个人参与救助关爱活动。临汾、太原、天津、北京、江苏、直至团中央、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外省外籍爱心人士和隰县籍在外地工作的、曾在隰县插队的58名同志慕名而来。形成了一个扶贫关爱救助集团,累计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受助对象12000多人。关工委收到感恩者送的锦旗88面、牌匾112块、感谢信400多封,互赠慰问品价值10000多元。感情越来越深,事业热烈旺盛。三是建立实用性救助机制。发动机关、学校、工商户、小企业,为孩子们捐款捐物。武装部、妇联、团委带头捐赠被褥、书包等学习用品。意尔康鞋店捐助皮鞋,姐妹发廊义务理发,图书馆免费发放读书卡,县医院开通孤儿就医绿色通道,新华书店送赠图书,波司登服装捐赠衣服,艾莱依捐助羽绒服,亨得利眼镜店免费配眼镜,城建部门帮助维修房子等等。临汾市万家福超市一次捐送150名孩子15万元,中国银联两次捐助119名残疾贫困儿童3万多元,临汾金百丰新能源公司五次捐款8万多元,省市县驻村工作队及其驻村干部、村官都在村里为贫困青少年捐资捐物。献爱心的队伍越来越多,救助内容越来越广。为了增强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直接联系,我们为需救助儿童发放了关爱卡、图书卡、诊疗卡等证件,给救助单位赠送了“青少年关爱之家”光荣牌匾,对爱心人士赠送了“爱心荣誉牌匾”。四是建立精神救助机制。针对一些孩子因各种原因情绪低落,思想消沉的问题,我们安排他们参加“中华魂”读书活动演讲赛,带领有服刑父母的孩子去监狱探视亲人,安排专人为孩子辅导作业,补习文化课。逢年过节给他们买衣服,发礼品,送压岁钱。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兴致,增强生活乐趣。五是建立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关工委建立五老网吧监督员队伍,配合有关部门取缔无证网吧,建立了88个校外辅导站,创办了29个儿童管护中心,对孩子们管教,管学,管生活。使孩子校内有人教,校外有人帮,校内校外结合,健康快乐成长。六是创建农村“双带”青年培养机制。县关工委为县职教中心关工委与乡镇村关工委搭桥挂钩,与农、林、果部门联手,开展对农村“双带”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青年开创创业园。联系农村信用社关工委帮助资金扶持。依托电商科技公司关工委的互联网平台培训农村青年创办产业合作社,在网上推销农产品。培养“双带”青年110多名,表彰嘉奖优秀“双带”青年28名。
三、传承红色基因,培根铸魂育人
广大青少年在成长的征途中,既要有充足的体能营养,又要有丰富的精神之钙。我们把“中华魂”读书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深度融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
1.依托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隰县是一个革命老区。红军东征、午城战役、晋西革命等党史国史场馆20多处,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教育基地。先后开展传承教育活动80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10000多人次。
2.收集红色资料,编写红色书籍。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组织五老到档案馆查找,去史志办翻阅,去纪念馆访问,请知情人士回忆,将收集到的红色资料整理成影像和文字材料,编辑成讲稿、故事和教材,组织五老宣讲团巡回给青少年宣讲,先后给青少年宣讲15场次。
3.红色基因故事,渗透课堂教学。我们把“中华魂”读书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深度融合,寓红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孩子们感受深刻,收获明显,效果独特。
4.提升校园文化,传承家风家训。为把习总书记关于“重视家风、重视家教、重视家风”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我们向全社会征集优秀家风家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镶嵌在橱窗版面,装饰在走廊墙壁,培养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丰富了下一代的教育内容。
5.开展系列活动,践行红色基因。为深化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开展了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故事会、演讲赛、征文选、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举办故事会68场、演讲赛59次、书画展15次,征集优秀书画作品400多幅、征文280多篇。
6.壮大宣讲队伍,争做红色传人。在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中,全县共聘任红色宣讲员389人、五老校外辅导员288名、优秀家风家训宣讲员23人。感党恩、颂党恩,跟党走的浓厚氛围在全县青少年中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