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沈河区关工委事迹材料
沈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关工委的指导下,适应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坚持抓党建带关建,抓组织壮基础,抓协调聚合力,抓创新树品牌取得了新的成效。区“五老”报告团被评为省优秀报告团,区关工委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基地优秀组织奖”和教育部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先进集体”、辽宁省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关工委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以党建带关建,“四纳入、四同步、四到位”体制机制健全完善
一是加强了各级关工委组织领导班子。区委副书记分管关工委工作并兼任关工委主任,常务副主任由刚退下来的区级领导担任,现任常务副主任王敬党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配备了副主任兼秘书长。各街道、教育系统关工委均由党工委(党委)副书记任主任,原党政班子退休领导干部任常务副主任,科长担任秘书长。社区、学校关工委主任由党委书记兼任,并配备常务副主任和专职干事。
二是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了党政工作议事日程。先后下发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办公会议纪要》、《关于进一步开展创建“六好”基层关工委活动的意见》等文件。将“青少年教育基地”“六好”关工委创建等活动纳入年度党建目标考核,做到关工委工作与党建工作同调研、同考核、同总结、同表彰。
三是调整充实了“五老”骨干队伍。目前全区“五老”志愿者达4589名。建立区、街“五老”报告团,吸收抗美援朝老战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学雷锋标兵等为成员,“五老”报告团队伍逐渐壮大,在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完备了硬件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区委、区政府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硬件等基础设施纳入街道、社区、学校为民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区关工委工作经费每年8万元,区教育系统关工委经费每年5万元。各社区关工委不仅有办公室,还设置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室、图书室、健身室、社区大讲堂。
五是探索了基层党建带关建的机制建设。每季度组织五老报告团和街道、教育系统关工委干部进行一次专题培训。新北站街道党建带关建的成功经验在全区进行推广。各街道、社区和学校均将关工委建设纳入到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当中,“四纳入、四同步、四到位”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抓基层强基础,“六好”关工委创建工作不断深化
一是组建了覆盖全区的关工委组织。目前,15个街道、111个社区、47所中小学校全部建立了关工委组织覆盖面达到100%。全区178个基层关工委在创建六好关工委活动中有145个受到市、区以上关工委表彰。
二是规范了创建工作制度。制定了《沈河区创建“六好”基层关工委工作方案》,制定了“六好”关工委申报、检查、评比、表彰制度;基层关工委“六薄一册”制度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是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合力。把“六好”创建活动纳入到全区精神文明、目标管理、评比考核工作中。总结推广了山东堡社区、永环社区、红巾社区和区教育局、司法局的创建经验,创建质量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
四是涌现了一批优秀“五老”和先进集体典型。五年来,受到上级表彰的“五老”先进个人120人(次),先进集体80%。区“五老”报告团团长王金玉先后编写宣讲稿近60余万字。区教育局、新北站街道“五老”报告团被评为省优秀报告团。王金玉等8名同志被评为省关工委优秀报告员,张德山被评为辽宁省关工委最美五老,张淑清等15名区“五老”报告团成员被评为区最美“五老”。
三、传红色基因做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新成效
一是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活动。深入挖掘一经二校、同泽女中等百年学校的本地红色资源,使“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开展得深入人心、接地气。组织编撰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重要批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报告团宣讲提纲90余篇。编辑出版了《传承红色基因-谱写奉献之歌》、《壮丽七十年放歌选》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庆祝党的生日故事”展演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示范校推进会”等活动受到省、市关工委领导的一致好评。《传承红色基因铸就了一所名校》《我的学校叫岸英》等优秀征文作品分别在沈阳市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讯》和《中国火炬杂志》予以刊登。
二是坚持学雷锋活动、道德讲堂常态化开展。创建了以英雄命名的学校2所,以英雄命名的中队56个。组织青少年和“五老”志愿者参观雷锋事迹展览、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活动216次,受教育人数29000余人次。岸英小学道德讲堂工作经验受到全国关工委表彰。
三是“家庭家教家风”教育活动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召开“建设优良家教家风”主题教育宣传动员会。目前,全区各级关工委共开办家庭家教家风教育讲座、报告会300多场(次),发放各种宣传单近十余万份,受教育家长900余人(次)、中小学生近万余名。此外,全区组建各类“五老”报告团、宣讲团361个,报告员920名,每年为青少年做革命传统、理想信念、科普知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宣讲报告逾600场(次),受教育青少年数万人(次)。
四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成效显著。目前全区111个社区都建立了400-2000平方米的活动教育阵地。岸英小学被市关工委首批命名为“沈阳市青少年教育基地”,沈河房产110报修中心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大南街道红巾社区被命名全国学雷锋最美社区。创建沈阳市第七中学、第八中学、实验中学、大南一校、一经二校、喜良小学等传承红色基因示范校12个,社区创建青少年教育基地近百个。
四、优环境促成长,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
一是进一步加强“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工作。健全网吧监督队伍,每个社区都配备1-3名“五老”网吧监督员。新北站凯旋社区建立了绿色网吧,请 “五老”专门负责,课余时间免费为青少年开放。全区“五老”网吧监督员520人,近年来先后劝阻青少年进入网吧近1000人次。
二是深入推进法治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在学校、街道、社区开辟法治宣传园地,由“五老”志愿者为青少年传授法律知识。10位“五老”报告员坚持每人每月进一次校园,902名基层普法报告员坚持每人每年进一次校园,受到学校、家长、青少年的普遍欢迎。
三是创新教育载体,推进青少年法治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建立了公、检、法、司、政法委、共青团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制度。开展“警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进校园、青少年模拟法庭实践等活动。中国关工委、国家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召开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总结大会上,对沈河区法制教育经验予以充分肯定。
五、办实事解难事,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关爱行动广泛开展
一是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区建立青少年帮教基地,依法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打造零犯罪社区、零犯罪学校,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在全区广泛开展人“大手牵小手”活动。
二是着力解决青少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关爱帮扶活动深入开展。五年来,全区各级关工委动员捐款达50余万元,资助困难家庭学生720余人次。区五老报告团成员、全国学雷锋标兵张德山先后为13个困难孩子捐款达10多万元。各街道、各社区关工委为失学、失亲、残疾儿童、农民工子女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建档立卡,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的做好帮扶关爱活动。
六、重创新树品牌,关心下一代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以少先队“英雄中队”为发端带动品牌创新。通过创建第一个少先队“英雄中队”并坚持不断开展校内外活动,令闻小学从相对后进学校发展到先进学校岸英学校。中国关工委下发文件,转发岸英精神伴随我们成长的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予以集中报道。岸英英雄中队、少年模拟法庭、道德大讲堂、绿色网吧、续写雷锋日记活动等工作品牌也得到省、市关工委的充分肯定。
二是由新北站街道山东堡社区和岸英学校共同创建的“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教育模式。学校、社区联动教育工作模式在全区推广并坚持了19年,成为寒暑假期间服务、凝聚青少年的活动平台及加强青少年德育、智育教育的重要阵地。2015年沈阳市教育局、青教办将此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
三是建立“家校社共育”组织,创建“一校一品”的家庭教育学校。全区家长学校办学率100%,家庭教育普及率95%以上,家长活动参与率90%以上。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被中国关工委评为“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金推手奖”,并作为“沈河经验”在全国推广。2011年全国关工委基层工作会议在辽宁召开期间,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率与会代表200余人视察了岸英小学,对岸英小学关工委工作特别是创建少先队“英雄中队”工作给予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