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创新
推进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
广州市增城区关工委
增城区关工委成立于2001年3月。18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级关工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五创新”,推进全区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区关工委被省评为先进单位,有10个单位关工组织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55个村居关工小组被区关工委评为先进单位。有9人次被省市关工委评为先进个人。中关工委顾秀莲主任、省关工委张帼英主任先后来增城调研视察,市关工委潘庆槠、孔少琼、陈万鹏等领导先后来增城调研抓点,悉心指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一、创新领导体制,坚持实行党建带关建
坚持领导体制改革创新,全面实行党建带关建,做到党政领导担纲挂帅统领全局,实现了“三个全面覆盖”:一是核心领导全覆盖。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关工工作的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镇街每年至少有2次关工工作议题的会议。区委张火青书记、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组织部长陈小华经常过问、并多次作出批示。2016年开创了“五个第一”:第一次把关工工作写入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以两办下发关工工作文件;第一次统一解决了各级关工组织的工作经费和补贴;第一次强调对关工工作不作为不善为的单位要进行问责;第一次把关工工作列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省关工委张帼英主任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表扬。全区关工工作做到了“五纳入”和“五落实”,即纳入党政重要日程和议题,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布局,纳入精准脱贫项目;落实了领导责任制、专职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工作制度、经费保障。二是组织网络全覆盖。建成了“从区头至村尾”的完整网络体系。11个镇街、20个区直局机关党(工)委、341个村居、153间教学指导中心和中小学成立了关工组织,增江街还延伸到各合作社(设关工联络小组),并做到有牌子、有班子、有队伍、有场地、有制度、有经费、有活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机制。三是“两双”责任制全覆盖。2014年结合开展创建“五好”基层关工组织活动,市关工委领导陈万鹏、黄遵义来我区抓点调研,开始实行“两双”责任制,并召开全市现场会进行推广。全区全面推行“关工委双主任”、“关工小组双组长”责任制,即各级由1 名现职领导担任关工委主任,1名退休老同志任执行主任;关工小组长由1名现职领导任组长,1名退休干部任执行组长,同时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与关工执行小组长实现“一肩挑”。
二、创新工作内容,把握服务青少年正确方向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积极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教育引导、精神支持、关爱呵护、困难救助。
(一)扎实抓好主题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听党话,跟党走。深入开展“大手牵小手,共筑中国梦”、“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学党史国史,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提高了青少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接受感。今年以纪念建党98周年、庆祝建国70周年为契机,组织老战士红色基因宣讲团、英模报告团,深入中小学、农村社区,对青少年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宣讲达30多场次,听众达5600多人,引导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用核心价值观夯实思想基础。
(二)扎实抓好德法教育,引导青少年明德守法讲规矩。德润人心,法安天下。全区开设德法教育讲堂,所有中小学配齐配强法治副校长、“五老”德法辅导员,给250名“五老”和法治副校长、法律志愿者颁发青少年普法宣讲团成员证书。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专题教育,法治宣传日、宪法日、6.26禁毒日等教育。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创建青少年学生零犯罪学校、零犯罪村。小楼镇西境村连续25年无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全区341个村居,“未成年人零犯罪村”有329个,占比96.5%。全区153间中小学均成为零犯罪学校。
(三)扎实抓好“三大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教育。一是在学校开展颂读古诗词活动,举行诗词比赛,构建“书香”校园,进行经典文化教育。二是结合节庆祭祀和历史文化名人宣讲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历史传承,不忘祖典,记住乡愁,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三是瞻仰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进行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教育。五是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文化教育,每年举办公益讲座和亲子夏令营,促使青少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四)扎实竭诚服务接地气,关爱青少年落到实处。尽心尽力为青少年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一是重点帮扶失足、失管、失学、失业、失亲“五失”青少年。小楼镇关工委帮扶“五失”青少年工作,列入了广州关工工作品牌。二是重点做好流动、留守儿童工作,建立台账和走访制度。石滩镇关工委与贫困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增江街对留守儿童做到“四个一”,即精准造册登记,一个也不能漏;扶困助学,一个也不能少;精心呵护,一个也不能伤;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落。全区11个镇街爱心帮教团普遍开展了“关爱朝阳”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临时家长”、“温暖外来工子女”上门探访送温暖活动。三是重点做好扶困助学。区关工委与广州市厚德教育慈善基金会签约建立“圆梦助学”长效机制,五年来已先后在派潭镇等6个镇街开展“圆梦助学”活动,资助中小学生1250多名,助学金额达200万元。自2012年以来,联合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第十服务队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爱心接力”跟踪扶困助学活动,助学金额达180万元。荔城街桥头村助学扶贫协会由村关工小组执行组长担任会长,成立33年来,奖学和扶助10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和成绩优异学生。新塘镇发动爱心企业扶困助学,10年累计发放900多万元,救济学生3万多人次。自开展“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以来,全区帮扶困境青少年12958人次,资助金额达1033.16万元。四是重点培育“双带”创业青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培训班41场(次),培训创业青少年3719人。培育和树立了增江街“番石榴王”刘淑芬、小楼镇“菜心王子”张文彬、“金龟王”邓国参,中新镇“百合花”种植基地钟伟昌,正果镇“农民企业家”王光美、“黄秋葵”种植基地王涛等一批“双带”创业青年典型。五是重点建设优秀儿童之家。结合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使儿童之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流动儿童的温馨家园,幸福乐园。比如:增江街大埔围村“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最美儿童之家”,中新镇五联村把儿童之家建成“温馨家园,幸福港湾”,永宁街凤馨苑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建设服务型儿童之家”,新塘镇“关爱候鸟儿童,建好温馨港湾”来穗人员子女儿童之家等一批优秀儿童之家,成为美丽城乡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三、创新组织形式,建立关工联盟大格局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形式,吹响集结号,形成关工联盟大格局。全区关工工作彰显“五团”、“五力”、“四联”、“三合”、“一批基地”特色。一是“五团”即讲师团、德法宣讲团、爱心帮教团、英模报告团、文化艺术团。区和有条件的镇街关工委都组建五团,以组团式开展工作,其经验做法列入了广州关工工作品牌。二是“五力”即“党建带关建,党政领导担纲”发挥主力;“党团、群团、社团”积聚全力;“家教、校教、社教”联手同力;“关工、社工、义工”形成合力;“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助力。三是“四联”即思想联通,组织联体,阵地联建,资源联用。四是“三合”即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区委、区政府发文明确28个相关职能部门为关工委成员单位,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4次以上联席会;镇街由领导牵头组织,每年至少召开2次联席会议,相互沟通,共同策划,齐心合力抓好关工工作。五是“一批基地”即区关工委在区图书馆、区少年宫、增江街大埔围村等处建设了10大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各镇街都建立有各具特色的教育基地,使关心下一代教育形成了基地化、常态化。
我们动员社会的力量重点打造区关心下一代爱心企业家志愿服务联盟(简称爱心联盟)品牌。2017年9月29日,在区关工委、文明办、妇联、团委、工商联等指导下,成立区关心下一代爱心联盟,省关工委张帼英主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世彤,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杜丽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小华等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和勉励。爱心联盟成立不到2年,已和基层关工组织一道在29个村居建立志愿服务站(计划用3至5年时间覆盖全区341个村居),把社会爱心力量和“五老”力量结合起来,秉承“助学、助困、助残、助业、助孤”宗旨理念,为流动留守儿童和困境青少年提供生活资助、心理辅导、情感抚慰,营造生活无忧、身心无伤、充分关爱、健康成长的环境。截止2019年6月,志愿服务站聚集爱心志愿者936人,筹集善款265万元,开展活动125场(次),受益人数10356人次,其中受助的困境儿童达6000多名。
四、创新班子建设,打造有担当作为的队伍
全区从事关工工作的“五老”6000多人,关工组织班子成员中的老同志约1000人,实行“制定规划、进出有序、适时调整、充实力量、增强活力”等举措,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班子和队伍,区关工委坚持每周二上午组织学习,不定期深入基层调研,并组织撰写理论研究文章35篇,其中10篇已编入《广州市关工委调查研究文集》。区和各镇街关工委每年开展关工业务培训,注重关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打造有担当作为的关工队伍,基本做到“六有”:一是有不变的初心,热心关工的家国情怀;二是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三是有尽职尽责努力作为的责任意识;四是有积德行善,大爱无疆的纯洁美德;五是有不图名利,不为己欲的高风亮节;六是有不循规守旧,善于创新的进取理念。全区选树12名“最美五老”先进典型,其事迹编印成册。将军夫人87岁的“十佳增城好人”喻宝珊被聘为五老宣讲团讲师。全区逐步形成人人乐当“五老志愿者”,个个争做“最美关工人”的氛围。我们的关工队伍,被区委授旗为“广州市增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关心下一代志愿服务分队”。
五、创新服务保障,开辟关工工作绿色通道
各级党委、政府和区直局各部门对从事关工工作的“五老”,关爱有加,厚待三分,认真做好服务保障,开辟绿色通道。
区委老干部局对关工工作做到“四纳入”:即纳入老干部局的重要职责;纳入老干部局的行政管理;纳入老干部局的服务对象;纳入老干部局领导的权责。区委老干部局为推进全区关工工作创新发展功不可没,经验做法受到市关工委的总结推介。
各镇街注重在“服务保障”上发力,为关工委当好“后勤保障部长”。按区两办文件要求落实了办公场所、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及补贴。全区所胡镇街的年度关工工作经费,多则10万元,小则不低于5万元。区直局关工委不少于2万元。并落实了工作补贴。
区和各镇街领导善于听取关工委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坚持议事制度。基层党(工)委每年至少2至3次研究关工工作。分管领导每年至少4次到关工委听取意见建议,指导工作。主管领导每月至少1次与关工委商量研究工作。譬如小楼镇关工委向镇提出实行“两双责任制”的意见建议,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决定在全镇实施。各镇街为充实关工委班子成员,党(工)委书记亲自找退休领导交谈,听取意见,配齐配强班子。区关工委常务班子调整,区委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征求老同志的意见。二是把关工委办成老同志的“温馨之家”。对老同志工作,以表扬鼓励为主,不设过高标准,不提过严要求。并亲手解决工作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三是带头参与活动。区委、政府和各镇街、区直局的领导,对关工委开展的一些重大活动都以身作则,带头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