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关于对拟表扬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市、区)进行公示的通知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9年11月05日  来源: 中国关工委办公室
摘要:关于对拟表扬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市、区)进行公示的通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市、

依托红色资源优势 突出区域育人特色

不断推进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发展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关工委

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为基本要求,按照“抓点带面,以城促乡,注重基层,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遵照“教育在校的,辅导校外的,关爱弱势的,矫正失足的,培训回乡的”工作思路,依托红色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加强组织建设,深入开展育人活动,不断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关工工作赢得了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青少年的真情拥护。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关工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双合格”家庭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关爱成长行动”、 “五老”队伍建设、青少年维权岗、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全市关工工作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区十星级单位标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尊师重教先进集体。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政治站位,关教工作思路经常创新

工作思路决定工作导向、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效,区关工委成立之初,我们经过调查研究,结合区情民意,将工作思路确定为“教育在校的,资助失学的,挽救失足的,关心残疾的”,根据形势发展,我们适时将工作思路调整为“教育在校的,辅导校外的,资助失学的,挽救失足的,关心残疾的,帮助进城的”,把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和校外教育两项薄弱环节做为关工工作新的着力点。去年以来,我们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和“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三句话总要求,积极探索新时期关工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将工作思路进一步调整为,“教育在校的,辅导校外的,关爱弱势的,挽救失足的,培训回乡的”,把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和回乡青年列为关工工作的重要关爱帮助对象,动员民营企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这一工作思路,不但符合“工作不越权,帮忙不添乱”“见缝插针,拾遗补缺”的原则,也符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宗旨,体现了关注民生,关注就业,关注弱势群体的时代主流,是“三句话”基本要求的具体化,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这一思路能够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为青少年释难。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使关工工作能够顺应新形势、针对新问题,抓住新矛盾,切合新实际,紧跟新时代。        

二、加强组织建设,关教工作网络覆盖城乡

基层组织建设是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依托和基础,我区13个乡镇,5个城市街道办事处,区属中小学校,36个社区及部分行政村、大中型企业成立各级各类关工组织373个,参与关工工作的人员达到1492名。这些关教组织自上而下,覆盖城乡,横到边纵到底,延伸到社区、行政村、企业及楼院,为搞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按照“六有六好”和“四有一经常”的标准,本着“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创建关教先进村(社区)和争做关教工作带头人活动,并在川口乡召开了创建关教先进村现场会,实地参观学习了河庄坪镇井家湾村、川口乡川口村的做法和经验;在宝塔办召开了社区关教工作现场会,实地参观学习了王家坪社区、延安供电局、机安兴盛园校外辅导站的做法和经验。典型引路,推动发展,使基层关教组织更加健全,工作机制更加科学,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工作方法更加灵活,工作效果更加明显。涌现出全省关教工作先进村1个,先进带头人1名,全市关教工作先进村2个,先进带头人2名,区级关教先进村20个,先进带头人30名。

三、整合育人资源,“五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老”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坚定的立场和信念,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崇高的理想和境界,高尚的风范和情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对青少年有极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宝塔区离退休干部多,“五老”资源丰富,为此,我们本着“就近就地,量才聘用,德才兼备”的原则,聘请了1223名“五老”分别担任思想道德教育督导员、延安精神报告员、法制教育宣讲员、家庭教育指导员、校外教育辅导员等“五员”,这些“五老”常年奔走在校园内外,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活跃在社区、乡村,推动道德实践,倡导文明风尚,规劝不良行为;深入到千家万户,指导家庭教育,传播育人理念,帮扶弱势群体。他们壮志弥坚,不辞辛苦,默默奉献,充分彰显了“五老”“满腔热忱栽培参天树,呕心沥血铸造济世才”的高尚情怀。原市人行副行长魏协武等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时刻牢记心上,付诸在行动中。魏协武自己制作了《伟人在延安》和《共和国六十年》等几套图片展框,无偿提供给关工委在中小学校中展出。长期坚持在基层默默无私奉献的“五老”如侯秀珍、赵敏霞、等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都在十年以上,他们就是“五老”中的优秀代表。

四、突出区域特色,延安精神教育不断深化

我们充分利用延安独特的红色育人优势,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线,唱响主旋律,紧跟新时代,采取灵活多样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延安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新人。我们不断充实宣讲力量,创新宣讲方法,把“听、看、写、唱、做”五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城乡成立了8个青少年革命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为青少年就近活动提供了方便。我们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契机,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党史、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三史”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共组织大型活动8次,做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报告26场次,举办演讲比赛12场次,巡回展出展板50多场次,受教育者达五万人次。特别是层层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演讲歌咏比赛,学生、教师、家长踊跃参加,出现了老少共讲,母子共讲,师生共讲的感人场面,活动历时长,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此外,我们还举办了延安精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为23所中小学培训了小小讲解员213名,让同学们自己讲延安精神,引导他们自觉实践延安精神,传承延安精神。

五、活跃基层工作,社区关教活动丰富多彩

根据城市化步伐加快,社区成为人口密集区的实际,近年来,我们将社区作为关工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在建立社区校外辅导站数量上提要求,抓落实,力求在量上有新突破,明确提出每个办事处成立2—3个社区校外辅导站,截止目前,城市三办成立社区校外辅导站14个,基本上达到了规划要求。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对社区校外辅导站进行指导,无论在人员选配上,制度建设上,还是活动内容上,都能做到积极建议,亲自指导,具体参与。同时,我们特别注意丰富社区校外辅导站的育人形式,以丰富的育人形式吸引青少年,以实实在在的育人活动培养青少年。宝塔办事处东关街社区机安兴盛园校外辅导站,组织青少年开展了爱护环境、帮扶老弱病残等活动,努力营造“老少共赢”、“老少携手”共建和谐小区的氛围。延安供电局校外辅导站利用暑期,组织本单位职工子女“参观革命旧址,讲述革命传统”、“开展警示教育,珍惜幸福生活”及“介绍学习经验,奖励本局子女高考状元”等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并举办了邮展,展示共和国六十年的巨变,邀请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徐金山以“巨变”为题做爱国主义报告。延大附院校外辅导站组织开展了“魅影天使,腾飞附院”少儿书画大赛,开展“捐赠图书,共享资源”活动,相互借阅有益图书。还组织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导诊、义诊,展示青年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树立延大附院的良好形象。市林业局校外辅导站也举办了表彰奖励品学兼优的职工子女活动。目前,在拓展校外辅导站方面,无论数量上,质量上,活动开展上,育人效果上,社会效应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反响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校外辅导站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六、多办实事好事,关爱活动发展态势良好

我们先后四次在延安柳林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了帮教活动,向戒毒学员赠送图书1000余册,发放了价值3.2万元的生活用品,与戒毒学员共同举办了文艺演出。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共筹措资金30多万元,资助弱势困难青少年200余名,其中:资助在校大学生5名,贫困中学生157名,小学生46名。关爱活动的开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和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赢得了青少年特殊群体的一致好评。

通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理性思考,我们深深感到关心下一代工作核心在于育人为本,关键在于党政重视,基础在于组织建设,队伍在于动员“五老”,方法在于与时俱进,生机在于育人活动,活力在于注重基层,发展在于不断创新。同时,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关心下一代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为基本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育人为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才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永不衰退,才能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更好地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创新和科学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倍感关心下一代工作任重道远,倍感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我们决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想、尽关工委所能”为宗旨,以“五老”为依托,以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不断推动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发展。


 27/47   首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1990-2024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京ICP备180344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