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
海归创业项目的价值,在于能够最终“落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所以对于海归而言,“落地”是智力成果通过政策、资金、场地等社会扶持,进一步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海归项目“落地”与政策、成果、资金、管理等因素息息相关。
“落地”环境不断向好
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海归项目“落地”的政策。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自主创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费减免、场地扶持、人事代理、档案保管、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
海归创业项目的“落地”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国内各地都在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更灵活的政策和更雄厚的资金吸引海归人才。
创业大赛、海创周提供“落地”前期平台
项目“落地”需要资金、技术、场所的支持,创业大赛、海创周、留创园等形式使海归项目从创意进入到产业化、市场化的操作层面上来。这些形式为海归项目提供前期的平台与载体,方便海归项目吸引资金。
创业大赛近年来逐步成为筛选海归项目的一个重要方式,为“落地”提供了更为公正的环境。重庆市于9月开办2017国创杯大赛,收到了海内外千余份报名材料,涉及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软件设计等十多个领域。进入复赛的选手张学志表示,如果能使项目在重庆落地,会第一时间与共同研发的合作伙伴辞职回国,一起创业。
形式多样的“创业周”是从项目创意到“落地”间的重要平台。现在,创业周开始以“路演”的形式瞄准新兴产业筛选人才和项目,使资本与产业进行结合。以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为例,其创办17年来,共吸引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留学人员,12万余名海外人才通过创业周回国就职;4600多名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3500余家,获专利9800多项;累计创造产值7200多亿元。
政府为“落地”提供持续支撑
海归项目的“落地”难点,其实是“孵化”后出现的新问题,即如何进入企业化经营。企业发展涉及人才、管理、资本、产品、利益分配等诸多要素,仅有技术成果难言成功。
为什么说海归是时代发展的受益者?原因就在于,在海归成果转化的背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往往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坐落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南省留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帮助海归实现创业项目的落地。其总裁刘莉介绍,郑州现有留创园分为政府运作和民营两种形式。由政府运作的留创园自不必说,对于民营类留创园,政府不仅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入园企业也有减免税负等相当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