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协商会议上,多位委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言——
“对话、沟通和交流是最好的心理抚育”
“建议在条件成熟时,由国家制定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法,提升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强制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让心理问题学生走出孤独、封闭的心理状态,对话、沟通和交流是最好的心理抚育。”
3月7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协商会议举行。围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主题,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儿童的身心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少心理问题源于身体问题。营养不良、运动不足、学习带来的过度能量消耗都会引发青春期问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建议,要坚守育人初心,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主体价值,看见自己的主体人格。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注意到,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网络,健全了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但是青少年健康问题没有明显改观。倪闽景认为,应以通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因机理综合研究为基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科普、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为先,以全社会积极预防为主、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为辅,并形成心理疾病监测网络与治疗应急机制,才是综合治理之道。
“我认为,我们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正确看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共同应对、协同育人。家庭层面要放平心态,理性设置期望值。家长要遵循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学校层面要加强数智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社会层面要科学认知,营造关爱、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氛围。”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说。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提出,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因家庭不当教育造成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因素是家长的非理性家庭养育观念,家长不顾孩子发展特点,按自己意愿为孩子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只关注当下学业成绩,忽视孩子情绪体验、人格塑造、长远发展等。程建平建议,要提高家长学校的工作实效,加强家长培训资源建设,关注处境不利儿童家庭教育,减少“高期望、高控制”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建议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家、校、院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学校的心理调查结果要及时通报家长,家长掌握的学生心理上的反应和症状及时和学校交流,医院能向学校直接反馈相关情况。”
“建议优化‘系统治理’链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监测、咨询、干预机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推动‘家校社政’特殊学生情况互明、机制互动、危机互帮,纠偏家长‘病耻’等意识。”
“建议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将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和方法。”
……
委员们从自身调研和亲身经历出发,纷纷提出真知灼见。会场气氛热烈。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并回应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将认真吸纳委员智慧,秉持科学的态度抓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委员们共同破解重点难点,逐渐提高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