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事新闻

最新盘点!两会议程过半,这些热点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0年05月27日  来源: 《人民论坛》5月下(特)
摘要:今年全国两会议程已过半。中国经济如何化危为机、如何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此次疫情催生的经济、社会、公共卫生、大国关系、国民行为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成为重要关切。人民论坛推出最新特别策划“疫情带

今年全国两会议程已过半。中国经济如何化危为机、如何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此次疫情催生的经济、社会、公共卫生、大国关系、国民行为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成为重要关切。

人民论坛推出最新特别策划“疫情带来的变化”,集中对话多位专家学者,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两会热点话题。

1.jpg
《人民论坛》5月下(特)

热点一中国经济如何化危为机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作出了一个基本判断:“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上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开出辩证之方: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方向已然明确,就是念好“新”字诀。那么,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孕育哪些新机遇?

01 疫情过后,经济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正在孕育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经济运行节奏,但与此同时,更多的经济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正在孕育。首先,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型消费、升级消费逐渐壮大。其次,新基建投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长期来看这有助于降低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此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将迎来更多红利,这既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必然要求,也能够激发企业投资信心和创新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毛日昇;详见《中国经济正在孕育哪些新机遇》

02 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这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数字经济以其特有的非竞争性和网络便捷性特点,在疫情中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未来,我国有条件有实力担当数字经济的领跑者。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二者通过深度融合形成合力,不但能够助力当前经济冲出低谷,而且会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方芳;详见《疫情之“危”凸显数字经济之“机”》

03 危机之下区块链技术应用“大展身手”

区块链是数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信息可追溯、数据可信度高、去中心化等特点,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医疗健康、现代物流、商品防伪、智慧城市、公益事业、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推开。目前,区块链技术推广仍面临应用成本偏高、解决方案不够丰富、监管审计难度较大等障碍。为此,应立足自主创新,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促使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应对重大风险事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主任 杨丹辉;详见《危机下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大展身手”》

热点二疫情对社会带来哪些改变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说:“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的确,在这不同寻常的几个月里,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态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疫情究竟给公众认知和行为带来哪些改变?

04 改变公众认知

一方面,疫情的冲击使人们发现,房子、车子、票子这些外在的追求,补足了虚荣的“面子”却失去了生活的“里子”。对于“生活”而言,“健康”是第一位的,“亲情友情爱情”也是排在前面的,“钱有了人没了”到底比“人活着钱没了”更不值得。伴随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和经济、社会与人都要全面发展思路的转变,由外攀向内省、由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人们将更加趋向反思和转变并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和平年代的集体观念、英雄观念、奉献精神和职业操守得到重塑。国民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得到增强,对国家体制、国家制度、共同体命运有了更深切的认知。

05 改变公众行为

疫情使人们在行为方式上,养成了一些新习惯、新礼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意识到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甚至肆意干扰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在卫生习惯上,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生活习惯,将围餐吃饭方式转换为分餐制,推行垃圾分类等,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适应。在自我提升方面,终身学习深入人心,碎片化时间学习提升,从活在当下到居安思危。在社交行为方面,线上社交改变人际关系。基于在线平台的成熟化,人们将乐于并安享在线互动、远程交流。

——详见《疫情给公众认知及行为带来哪些改变》

06 再造新型社会连接生态体系

新冠病毒不仅仅是一场生理性的病毒,而且是社会性的病毒,唯有找到新的社会共同体构建形式,再造新型社会公共连接生态体系,才能应对疫情常态化所带来的新社会情境。

对中国社会来说,疫情的社会影响和再塑造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将出现原有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核心亲密关系再凝聚,和基于在线网络的虚拟社会互动进一步替代面对面社会互动的两大趋势,同时社区的重要性得到重新发现,将建立疫情常态化下的社区防控体系,以及建立与社会大流动相适应的全社会信息大监测机制。

——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刘义强;详见《再造新型社会连接生态体系》

热点三如何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的12字基本方针: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

作为较早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疫情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短板、漏洞、弱项”,到底该怎么补、怎么堵、怎么强?

07 用“四个完善”补齐国家治理体系短板

首先应尽快理顺其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完善相应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的应急管理机制。其次,当今世界进入风险社会时代,应完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知识的决策参考作用,做到科学防控。再次,应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同时,应完善国家治理结构,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和市场机制抵御社会风险。最后,应完善执法体系,强化问责机制,下大决心整治形式主义。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系教授 陈天祥;详见《用“四个完善”补齐国家治理体系短板》

08 推动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改革

疫情推动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改革。未来应着重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体系,破除一元管理格局,建立公众、社会与市场参与机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构建现代化应急储备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需要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医防”协同发展,应急救治体系采取平战结合的运行模式,提高应急扩容能力。此外,应建立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应急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素养。

——武汉大学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孙 菊;详见《疫情推动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改革》

1.jpg

热点四生态文明建设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三次提到“生态”。

疫情过后,在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产生反思之时,再提“生态”别有深意。疫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哪些改变?

09 疫情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行为、意识和制度方面的改变

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行为、意识和制度方面的改变。可总结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改变”。第一,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第二,改正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第三,改善管理,建立健全以自然为本的绿色治理体系。疫情提醒我们,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危机中赢得主动,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林 震;详见《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改变”》

热点五“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思考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毋庸置疑,此次疫情凸显了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与脆弱性,也对全球化及国际格局的未来演变构成影响。站在全球化“十字路口”,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大国关系有何新的思考?

10 新型大国关系再思考

疫情对全球化及国际格局的未来演变构成严重影响,不仅折射出全球合作意愿下降,也反映了民粹主义在西方的崛起导致民族利己主义的膨胀。

尽管如此,这次疫情充分表明,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中美之间很难“脱钩”,孤立主义行不通。疫情并未阻滞全球化进程,事实上在促进全球化以另一种形式展开,那就是数据的全球化。同时,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疫情彰显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特别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明进;详见《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国关系再思考》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丰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识突出体现在休戚与共的整体意识、守望相助的合作意识、平等相待的包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四个方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加强国际合作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关键举措,我们不仅要进行信息与经验分享,开展国际卫生合作,还要加强和维护多边合作机制。同时,更要建立健全包括资金物资、科研攻关、相关制度在内的全方位保障机制,使之成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徐艳玲;详见《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之时代价值》

热点六干部下沉

事实上,此次疫情防控中,大批机关干部直接下沉到基层社区,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当下,积极推进干部下沉基层,也能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既定脱贫攻坚任务。那么,如何推进干部下沉成为新常态?

12 做实做好干部下沉基层的工作

积极推进干部下沉基层,不失为我们探索基层治理改革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一条重要路径。针对当代中国基层治理存在着治理绩效低和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参照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一些实践探索,通过完善下沉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鼓励下沉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并做出实绩,来做实做好干部下沉基层的工作,实现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王文章;详见《干部下沉要成“新常态”》

Copyright©1990-2024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京ICP备180344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