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江苏省关工委何祝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做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5年02月20日  来源: 江苏省关工委 何祝荣
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强化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文化人、以文润身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强化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文化人、以文润身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志愿者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立德树人必须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源泉。

“立德树人”“立德”是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树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立德树人”必须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作为首要标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最需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栽培。这一代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缺少艰苦生活的锻炼,更缺少残酷斗争的磨炼,他们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感情不会自发而生,主要要靠教育引导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教育引导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而是多方面的潜移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进而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柱。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了足够的自信,就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源泉,就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就不太容易被“西化”、“分化”。

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首先要提升文化自觉。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深入了解、理解中华文化。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青少年多读一些古本典籍,有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次要塑造文化人格。要在青少年中持续开展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文化教育,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变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丰富的营养剂。学史可以明理,学史可以增信。一百多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三要践行文化使命。教育引导青少年肩负起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和担当,踊跃投身文化繁荣发展实践,积极传播正能量,争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沟通者、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的塑造者。

二、立德树人必须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为人生正道指路引航。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这一点对青少年尤为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百余年党史,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多次战胜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有时甚至是绝处逢生,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怀揣理想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今天我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仍然需要青少年坚定理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用“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一切疑虑和担心,来回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准备对我国第三代、第四代实施“颜色革命”的诡计和图谋。

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要发挥好“大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建设同步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让青少年掌握其精髓要义,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弄懂弄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认同上,建立在对发展战略的准确把握上。理想信念既是思想认识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要在教育引导青少年中推进“第二个结合”,助力青少年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同时结合他们的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青少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有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指导新的实践。广大“五老”志愿者要发挥“传帮带”作用,身体力行、墩苗培土,鼓励青少年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等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爱岗敬业、奉献社会,锻炼自身、砥砺品德,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三、立德树人必须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为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与中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也体现了我们党对青少年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贯要求。“德者,本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不论哪个朝代、不论哪个社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无数个体的良好品行也是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因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前提。对青少年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同党员领导干部有一样的思想境界和信仰追求,但在培养良好道德情操方面,一定要从小抓起,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

浇花要浇根,育人须育心。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重点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展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形成良好社会心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大中小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学校管理各环节,推动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家庭要重视良好家教、家风的传承,发挥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熏陶作用。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发力,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使广大青少年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对青少年最好的爱护就是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走人生正道。要通过常态化、长效化的法治宣传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造有利条件。

四、立德树人必须培养青少年坚强意志品质,为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 2018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而意志品质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核,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失败都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面对目标有坚定的决心,面对困难和挫折有足够的毅力和韧劲,面对诱惑有很强的定力,因而实现自身理想的几率比较大。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做任何事都可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和矛盾也可能畏缩、躺平,最终一事无成。

培养青少年坚强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是前提,实践磨炼锤打是关键。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才能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看到,全面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要让青少年通过融入社会、投入实践、参加斗争经风雨、见世面,锤炼顽强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速,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要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的抗压抗挫教育,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效预防极端个人事件的发生。

五、立德树人必须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为挺膺担当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现在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科技实力的竞争、人才资源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少年是创新的后备军,培养青少年创新创造精神对于冲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国的围堵,对于继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贯高度关注、寄予殷切希望。在今年九月公开发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中,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造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创新、注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深入推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改革,把培养创新创造思维和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健全完善有利于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志愿者要关心青少年创新创造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承好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精神基因,必将激励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无所畏惧,勇毅前行,直至到达胜利的彼岸。


Copyright©1990-2024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京ICP备180344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