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品牌优秀案例——贵州省黔西南州关工委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5年01月17日  来源: 贵州省关工委办公室
摘要:“五创五助”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州关工委以“五创五助”为工作路径,为促进全州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乡村振兴汇聚正能量。一、创新推进“四在学校·幸福校园”

“五创五助”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州关工委以“五创五助”为工作路径,为促进全州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乡村振兴汇聚正能量。

一、创新推进“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助推关爱留守儿童

为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在校“吃、住、学、乐”问题,州关工委会同州教育系统关工委等部门在贞丰县探索和推广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以下简称“四在”)活动,得到中国关工委、省委、省关工委领导的充分肯定。2014年,十一届省委将“四在”写入四次全会工作报告。为巩固提升“四在”活动成果,州关工委联合州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纵深推进“四在”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全州各级关工委和教育部门在寄宿制学校扎实开展“四在”创建活动。目前,“四在”创建活动已覆盖全州287所寄宿制学校,受益学生达29万余人,占全州学生总数的40%,“四在”活动实现全面升级,为助推全州教育脱贫注入了新活力。

二、创新推进“立德树人·以法育人”活动,助推德育引领工程

近年来,全州各级关工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共开展“学习三史三情,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活动300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260万余人次,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理想信念;共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50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近200万余人次,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法治意识。在开展主题教育和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还组织在全州创建“两史”教育示范校21所、“四史”教育示范校17所,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交流学习,2024年已在全州全面推开创建活动。通过组建州、县(市)政法关工委和聘任法制副校长,创建“零犯罪学校”118所、“零犯罪社区(村、居)”955个,为民族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推进“五老返乡·助力小康”活动,助推农村产业发展

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积极开展“五老返乡·助力小康”活动。目前,全州共有1300余名“五老”人员返乡与驻村工作组结对,积极参与助推农村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其中190余名“五老”人员返乡担任“第一书记”“名誉书记”“民意调查·精准扶贫”顾问等,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抓产业助脱贫‘五老人员’先锋团”。近年来,返乡“五老”人员协助驻村工作组协调产业项目资金3.5亿余元,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如普安县政协原主席、县关工委主任刘华雄返乡带动江西坡镇下山村72户贫困户发展养猪产业,助力户均年增收0.5万余元,并协调帮扶资金90万元,帮助该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望谟县人大原副主任、县关工委副主任黎崇道返乡回到新屯镇成立山丰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形式吸纳27户贫困户为社员,发展林下蔬菜种植等项目300余亩,带动农户每年户均增收4000余元。

四、创新推进“精准扶贫·关爱同行”活动,助推授渔帮困计划

把提升农村贫困青年创业技能和解决贫困家庭实际困难作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五老”人员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关爱同行”活动,协助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展农村贫困青年科技培训、贫困家庭子女帮扶关爱等,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以承办全省关工委农村青年科技培训班为平台、以推荐农村青年科技示范带头人参加异地科技培训为支撑、以州县科技团队开展培训为抓手,围绕种草养羊、早熟蔬菜种植、电子商务等,近年来共开展科技培训近800场次,培训青年农民9万余人次。在全州九个县(市、新区)开展了“精准扶贫·关爱同行”之“托起明天的太阳”关爱帮扶活动,筹措帮扶资金120万元,为2400名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水库移民贫困留守儿童发放关爱帮扶金。各级关工委开展“六一”慰问活动800余场次,发放慰问金600余万元,受益学生7万余名;在69所中小学开展了“开学季·关爱行”帮扶活动,发放资助金216万元,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品学兼优学生4260余人次。

五、创新推进“党建引领·两联三共”活动,助推易地扶贫搬迁

按照“基层党组织建设到哪里,关工委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在各县(市、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探索推行“两联三共”(即建立离退休干部联合党支部、联合关工委,协助开展共建、共推、共帮活动)工作法,协助各级党委、政府做好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感情融合及随迁子女入学等服务工作。目前,已在1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探索建立了联合关工委。“两联三共”工作法的探索实践,既创新了关工委组织建设模式,又充分发挥了阵地作用,助推了新市民计划的实施,让新市民实现了“三变”(即“农民”变“市民”、“务农”变“务工”、“田间”变“车间”)、体验了“四新”(即搬入新天地、树立新思想、获得新发展、过上新生活)。贞丰县水景湾联合关工委开设“四点半学校”“周末小课堂”“假期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为新市民社区学生开展文明礼仪、生活常识、作业、手工、书画等课余辅导,让新市民住得安心、子女学得舒心。义龙新区顶效镇马别社区联合关工委在帮助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同时,还在扶贫搬迁安置点农贸市场协调商铺(摊位)34个,为34户48人提供就业岗位,努力让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Copyright©1990-2024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京ICP备180344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