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品牌优秀案例——四川省达州市关工委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5年01月16日  来源: 四川省关工委办公室
摘要:创建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用爱为孩子们撑起温暖的家四川省达州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输出劳动力160余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9万人,约占全市儿童总数的6%。达州市聚

创建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

用爱为孩子们撑起温暖的家

四川省达州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输出劳动力160余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9万人,约占全市儿童总数的6%。达州市聚焦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教育缺位、关爱缺失等难题,充分利用乡镇学校现有资源,成功创建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93所,凝心聚力为万余名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取得了留守儿童、外出家长、学校、党委政府“四方满意”的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可持续之路。

一、扛起党政主责,整合各方资源,为留守孩子建起安稳之家、筑设温暖之巢

(一)动态摸排,确保一个不少。整合民政、教育和公安等部门力量,深入一线开展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建立留守儿童动态信息库。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市留守学生周末假日寄宿需求摸底调研。目前,全市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建档率均达100%。

(二)市县联动,梯次探索推广。在宣汉县3所农村中小学先行试点基础上,探索完善入学申报、辅导老师考核、“4+N”关爱活动实施细则等15项工作制度。印发《达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现有的410所寄宿制学校中,择优选出第一批共93所学校开展试点推广,探索建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

(三)整合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将试点经费纳入属地财政预算,按照“1个标准班的试点学校每年不低于6万元,每增加1个标准班适度增加财政投入”的标准予以保障,设立公益性岗位120个,用于聘请“童伴妈妈”、厨师和安保人员。依托学校现有人员、设备有效降低启动费用,经过两年试点,每所试点学校全年开展周末假日寄宿所需运行经费平均不超过10万元。鼓励党政机关、群团组织、行业企业等积极参与,累计筹集1130万余元物资。

二、打造暖心阵地,培育优质师资,为留守孩子搭起阳光乐园、传递社会关爱

(一)完善基础配套,共筑成长乐园。以校为单位设置“留守儿童之家”和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工作室。按照“四室四有”标准,优化配置活动室、心理辅导室、亲情视频联络室等,科学配置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设备。修缮运动场地,升级打造音乐、书画、棋艺等文化空间,增设周末假日影院、科技小巢等功能性活动室以及劳动实践基地,确保寄宿儿童真切感受到“家的温馨”。

(二)配强师资队伍,共育桃李芬芳。充分挖掘试点学校内部人员潜力,通过岗位调剂、合理补贴等措施,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每周轮流安排至少4名教师开展周末辅导,并在评先选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择优聘用符合条件的“童伴妈妈”担任生活辅导员,开展留守儿童辅导陪伴、食宿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2100余名教职工、120余名“童伴妈妈”参与试点工作。

(三)做好安全管理,共护校园平安。推动各试点学校建立遴选、准入、审查、应急等4大工作机制,开展参与试点教职人员违法犯罪信息筛查,严把队伍“入口关”。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托管关爱行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加强与属地党委政府、基层医疗机构、派出所、应急救援队伍等协作联动,积极营造安全的校内外治安环境。

三、家校协同联动,倾心倾情育人,为留守孩子立起自强之气、坚定奋斗之志

(一)校内+校外,增进亲情关爱。健全家校联系制度,依托微信群、QQ群等平台,定期发布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动态,每周开展1次亲情电话或亲情视频互动。每月举办“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临时监护人进校观摩。为留守儿童举行主题生日会,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三河学校留守学生家长彭宗宝说:“今年县里办起了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孩子生活上有‘童伴妈妈’照顾,学习上有老师陪伴,孩子的学习生活都很开心,我外出务工自然也就放心、安心了。”

(二)课上+课下,丰富多彩生活。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按照“学段、学科、小组”分类,科学合理制定周末辅导计划,免费开展作业辅导等活动。分批开设学好传统礼仪、讲好红色故事等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培养爱党爱国爱家情怀。依托“果林+”种植基地等,开设整地、施肥等实践课程,培养热爱劳动、自强自立的良好品德。达州宏文学校特殊困难留守学生王涛说:“让我更开心的事是,放学不用再踏上十五公里路、害怕天黑害怕孤独。在老师带领下,我们周末去登山、去爬万步梯,一起过集体生日、一起学做饭、一起过节。”

(三)生活+心理,培育阳光少年。督促留守儿童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采取师生结对帮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针对性帮助留守儿童融化心理坚冰,持续激发自强之气、奋斗之志。新红学校八年级学生王粒梨说:“这里各科老师都很关心我,特别是在周末,还免费辅导落下的课程,我学得也很轻松,一个学期下来,我的学习成绩从转入前的420分提升到了630分,初三毕业我很有信心考入县里的重点高中。”


Copyright©1990-2024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京ICP备180344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