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扶两创”帮扶青年农民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指示,2024年3月,他又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南省辰溪县关工委自2012年开始,在农村探索扶志、扶技、扶创业,创建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培育青年农民创业之星,引导更多青年农民投身现代农业大潮,带头致富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扶两创”探索和实践,助力了乡村振兴和农村人才培养,丰富和拓展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有力推动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县关工委2016年被评为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和2023年两度被评为怀化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被湖南省关工委和省文明办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奖”, 2023年11月15日,湖南省关工委主任杨泰波在辰溪县调研关工委特色工作时和2024年4月湖南省关工委“三扶两创”专题调研组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
一、坚持正面引导,树立创业典型
首先在全县开展广泛调查研究,与乡村干部、农民群众探讨“新时代青年农民在农村能干什么?怎么干?”的解题方法。调研中,发现了不少有志、有识、有为青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特长创办各种实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和经验,他们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解题模式。于是,县关工委决定把开展“三扶两创”列入工作重点,坚持正面引导,树立典型,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行动上帮扶,激发农村青年创业热情。2012年,县关工委先后在全县开展青年农民创业标兵评选表彰活动,评选了10名首届青年农民创业标兵,10多年来,全县共评选各类青年创业典型30多人次。
二、热情鼓励挑重担,培育农民创业星
“三扶两创”,“扶志”,是关键,辰溪县十分注重培养和鼓励优秀青年农民勇挑乡村建设重担,为改变乡村面貌贡献智慧和力量。柿溪乡溪口村属于大洑潭电站建设移民搬迁村,因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留下了许多棘手的遗留问题,村里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众意见很大,成了典型的上访村;班子成员老化,支书接班人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村民和党员都觉得时任村主任的张贤祥是位很好的领头人选,但他自己在县城附近有家年收入20多万元的砖厂,孩子又在县城读书,家里事情非常多,家人也不同意他担任书记,“五老”和村民纷纷上门去做他们的工作,县关工委和乡党委也因势利导,鼓励和动员他挑起了村支书重担。张贤祥接受任务后,不负众望,在短短12年时间里,他游走在当事各方,苦口婆心,成功化解各类遗留问题,赢得了村民人心,凝聚了支持力量;他集约700多亩土地建设葡萄产业园、桃花岛百果园,实现了“月月有花开,季季有果摘”,在400亩库汊水面培育沅江鱼养殖等三大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超400万元,集体资产过亿元;他大胆尝试走精品农业+文旅休闲+生态康养之路,打造“沅水明珠”“乡村微城”目标,持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先后建起了龙舟码头、露营基地和长达3公里的环村油沙公路,沿河沿路旁先后栽种了水杉、银杏、红豆杉、紫薇等名优树种,引导村民打造“沿溪咖啡馆”、“自行车租赁服务”、“沿河超市”、“特色民宿”等等。目前,全村共有53个创业项目,节假日里,每天慕名前来溪口打卡休闲观光的游客达3000多人次,成了怀化十大网红打卡地;村里拥有村幼儿园和幸福小院各一所的“小康”村,实现了幼有所托、老有所养。已由有名的上访村、问题村、贫困村变成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优秀村规民约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网红村,“留守儿童”由之前的180多人锐减到12人,村集体经济“村庄整体开发”模式入选《湖南集体经济百村案例》。张贤祥本人自2012年以来,先后被授予辰溪县首届青年农民创业标兵、劳动模范、“双创明星”、怀化市优秀党支部书记、湖南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三、暖心服务到家,化解创业难题
创业,他们有胆识,有雄心;但创业路上,他们也有艰辛,有困难。辰溪县关工委坚持做到领导给力、宣传助力、技术增力,把“三扶两创”落实落细。领导给力。首先是给予政策支持。争取县委、县政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都会给青年农民创业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给予精神支持,县关工委除本系统开展青年农民创业评优外,还积极推荐参加县委、县政府的“双创”(创业、创新)明星评选;三是领导当导师,解难题。县关工委和各级党政、部门领导都会第一时间帮青年农民解决创业难题。宣传助力。县关工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争取媒体支持,宣传他们的创业成果、经验和贡献,扩大知晓度,增强影响力。充分利用关工委宣传力量强、力度大的优势,积极向上级媒体投稿和推介,每年在中央、省、市、县各级上稿100余篇,宣传报道推广青年农民创业事迹。技术增力。“三扶两创”, “扶技”即“扶智”很重要,辰溪县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科技工作者的优势,为青年农民创业提供技术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路上遇到的技术难题。县农业农村局和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关工委每年组织数10名“五老”科技人才,上门对口帮扶,提供技术服务。仅2023年,退休畜牧师郑芝杰、刘国庆下乡11个乡镇,28个村组,出诊106天,义诊病畜1200多头,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