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雁关爱·共富育苗
一、背景目标
浙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了“千万工程”,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中国方案。近年来,浙江省关工委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国关工委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五老”队伍这一银色“领头雁”在关爱下一代事业中的优势作用,迭代打造全省关工委“银雁关爱·共富育苗”工作品牌,助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未来生力军。品牌目标为:到2027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建“五老”骨干数据库,入库“五老”50000人;全省组建2000支“关心下一代报告团”“6070‘五老’宣讲团”“银芽快讲团”等宣讲队伍,“五老”校外辅导员在中小学校实现全覆盖;围绕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立2000个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不同服务对象的基层“五老”工作室,关心下一代服务覆盖20000家企业;各级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创设100个“银雁关爱”公益项目,扶持100家“农村‘双带’青年人才”共育基地,结对培育200名“农村‘双带’青年”。
二、主要做法
(一)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筑牢爱农根基。一是上好乡村“大思政课”。动员科技特派员、老支书、老企业家、劳模工匠等走进乡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开设“八八战略五老说”“千万工程在浙里”“垦荒精神代代传”“乡村振兴我来讲”等富有浙江味、时代味、泥土味的思政课,结合自己投身“三农”建设的人生故事,教育青少年见人、见事、见理。二是搭好支教平台。开展“追光计划”开学第一课、“微爱童行”圆梦微心愿、“相见美好”美育进乡村等活动,为农村青少年送去学习课程包、公益大师课,促进素质成长。发挥老校长、老教师引领辐射作用,开展“银龄讲学计划”“共建高质量教育现代化共同体”等支教活动,“传帮带”农村学校校长、青年教师,推动教学资源进乡村、教育理念进校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建好“第二课堂”。联动学校、企业等关工委,在校园空间、园区车间、智能厂房等创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组织老农技专家、科学家、老工匠等结合“双减”政策,在农村学校指导“稻梦空间”“姜娃农场”“校园百草园”等劳动实践基地;在企业培育“森山现代农业园”“熊猫猪猪养殖展示基地”“欧诗漫珍珠庄园”等研学基地,引导农村青少年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浙商精神。
(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激发强农实效。一是联动培育共育基地。选派老专家团队,引导关心下一代基金资源投入“农村‘双带’青年人才”共育基地,助力资源引流、技术帮扶、项目培育,帮扶农创客、回乡大学生等90后“新农人”书写人生精彩。重点面向26个山区县,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农村‘双带’青年人才”共育行动,每两年选树宣传一批“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农村‘双带’青年”。二是协同推进关心下一代公益共同体。以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省青少年英才奖励基金会为引领,带动各级50家关心下一代基金会、184个专项基金等公益作用,连续15年实施“十万‘五老’结对关爱农村未成年人”活动。每年发布培育“阳光心灵”、“智”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陪伴等十余个“共富育苗”公益项目;为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等牵线搭桥,开展“奋飞助学奖”“甬润童心”“聚爱圆梦”“关爱有嘉”“浙丽成长”农村青少年帮扶项目。依托“浙里关心下一代”应用场景,打造线上线下统筹协调的关心下一代服务平台,建立“五老”骨干人才库,分类摸排农村困难青少年,实施精准对接、动态管理。三是深度融入各部门重点工作。发挥省关工委工作联席会议19家成员单位作用,以“银雁关爱”品牌为平台,动员各行各业政治素质高、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五老”投身关心下一代,推动农村关工委工作融入“浙里康养”“浙有善育”“浙里优学”等民生优享体系,推动平台联建、项目共育、力量整合,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机制。
(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厚植兴农情怀。一是传承乡村文化基因。组织非遗传承人、老文艺工作者挖掘乡愁资源,进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村文化礼堂等基层公共空间,老少走进文博馆、图书馆、村史馆,开展“非遗工坊”“硖石灯艺坊”“农民画传习所”等农耕文化宣讲、民俗文化体验,引导青少年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动员文化、科技、卫生等系统“五老”开展“三下乡”活动,助力美丽乡村、文明乡风、文化共富。二是提升乡村家教水平。发挥老校长、老教师、老乡贤等作用,推动“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活动进乡村,组织“五老”家教工作室、家风报告团讲述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组织农村青少年开展“寻找小孝星”“我家的传家宝”等活动。推广宣传省关工委编撰的《祖辈的智慧》家教读本,向基层老年人普及科学家教知识,以良好家风带动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三是打造乡村实践载体。利用“党史学习月”“孝老敬贤月”等契机,开展全省青少年开展红色研学、读书征文、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五老”思政辅导员,引导“关心下一代·潮闻小记者”、红领巾宣讲团、红色小讲解等青少年宣讲队伍,走进乡村基地、田间地头、文化礼堂,开展采风调研,撰写采访手记、心得感悟,开展微宣讲、拍摄微视频,用自己的角度感受身边乡村振兴的新面貌新发展。
三、品牌成效
1.“共富育苗”联盟不断形成。今年,省关工委与省委宣传部、省委社工部、省委政法委、省委老干部局、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11家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优势作用 深入实施“银雁关爱”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举办浙江省“银雁关爱·共富育苗”行动暨农村关工委建设现场推进会、全省“银雁关爱”行动暨“老少同声颂党恩 携手奋进新征程”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等系列活动,确保“银雁关爱·共富育苗”有整体部署、有目标任务、有计划节点地深化推进。
2.指导力度不断强化。省关工委有力落实领导机制,将“银雁关爱·共富育苗”纳入关心下一代督查范围,挖掘典型做法、提炼品牌经验。各市关工委结合各地工作实际,以镇(街)关工委为核心,整合辖区内“五老”团队、学校、企业、基地等资源,打造“百名科技专家联百村”“青蓝驿站”“送科技下乡”等品牌,联村结对466个“共富工坊”“乡村工匠”工作室、青创基地,切实将关心下一代服务辐射到农村青少年的每个成长角落。
3.品牌成效不断凸显。全省1.8万名“五老”结对关爱2.5万名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困境青少年,为他们提供常态化、接力式服务,送去成长帮护、亲情呵护、安全防护。1.2万多名“五老”扎根基层社会治理,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妇儿驿站、农村学校少年宫等2800多家基层阵地的建设管理,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村文化礼堂、企业职工之家,就近就地创办800多个心理健康工作站、1.3万多所“假日学校”,为105万人才新居民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转居家庭子女等解决课余陪伴照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