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阳市雁江区,有一位令人敬佩的“魏大姐”,青少年十分爱戴的“魏奶奶”——她就是雁江区关工委执行主任魏远英。30多年来,魏远英无论是担任领导干部或是从领导岗位退休后,都始终心系下一代,倾情铸关爱。她坚持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关爱新途径,努力打造雁江关爱工作特色品牌,创造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新业绩。她2015年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老干部志愿者”,同年雁江区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殊荣。
不忘初心 情系关爱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魏远英从区政协主席岗位退下来后,担任了雁江区关工委执行主任。她通过深入调研,理清思路,通过她数年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使雁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在她的带领下,基层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如今,全区建立关工委组织506个,有“五老”志愿者2144人,“六好”关工委创建合格率达到86.4%,各行业有高质量示范点56个。雁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格局。
立德树人 情注关爱
“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魏远英常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是关工委义不容辞的职责。她把立德树人作为抓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关键。多年来,先后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各类主题活动,亲自参与并组织“五老”近1000人次深入学校、社区宣讲,开展法治讲座100余场,使18万余名青少年受到了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
探索创新 情洒关爱
“童村同在”是在魏远英带领下的一项创新工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针对雁江区农村人口比重大,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失管的现状,她与同志们一道先后实地调研,在全区创建了40个村(社区)“童村之家”,惠及16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有效破解了农村留守儿童失管的难题,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关爱助学”是魏远英帮助失依儿童、留守学生的又一创新。针对不少失依儿童、留守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帮助的现象,她提出了教师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关爱助学”项目。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每周不少于一次对帮扶对象进行学习辅导。一年多来,全区90所学校关工小组,有3194名教师结对帮扶了3194名失依儿童或留守学生,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对口帮联”也是魏远英在关爱青少年工作中的创新工作。在扶贫攻坚中,她借鉴扶贫攻坚经验,实施对口帮联贫困村的关爱工作,创立了“对口帮联”机制。全区84个关工委组织联系了84个村或社区关工小组,每年到联系点对困境及留守儿童开展3次以上的帮扶活动,并协助抓好联系点关工小组工作,使4000余名青少年得到了关爱。
魏远英深知: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她积极协调区民政、教体、群团等单位,对困境儿童和学生开展关爱救助和金秋助学活动,筹集资金300万余元,为3000余名困难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筹措资金130万元为20所学校建设了“关爱厨房”,为44所学校实施了“关爱饮水”,学校师生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强化自身 精于关爱
“打铁还需自身硬”,关工委工作必须有为才有位。多年来,
她始终坚持把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作为做好关工委工作的基础。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她始终坚持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做好关工委工作的重要保障。全区各级关工委组织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关爱救助及关爱助学管理等制度,有力有效推动了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开展。
她始终坚持把以党建带关建作为做好关工委工作的关键。她主动向区委汇报工作,提出建议,区关工委的工作得到了区委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不仅及时研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而且把关工委的工作做到“四纳入”“四到位”。
……
“关爱帮扶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她认真宣传和遵守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她主动为“童村之家”配备测温器、口罩、消毒药水等防疫物资,严格管理,科学安排“童村之家”运行。精心组织“五老”志愿者开展抗疫防疫知识宣讲,引导青少年正确理性面对疫情。还为一些特困青少年送去口罩、酒精等各种防疫物资,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她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贡献关工力量。
魏远英就是这样一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典范。为了雁江区关工委,她正倾其所能,为了关心下一代,她更倾尽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