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充市顺庆区5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年可以看到一名老人,她不顾年迈腿疾,每天早出晚归,常年奔走在儿童福利院、儿童心理行为康复中心、经营性网吧等地,深入“五失”青少年、困境儿童家中,以瘦弱的身体,支撑起困境青少年的梦想。她就是南充家喻户晓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首届关爱明天“十佳“五老””、南充市顺庆区北城街道关工委执行主任杨友贵。
深陷困境,毅然选择关心下一代工作
杨友贵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命运极其坎坷。她至今仍居住在50平方米的单位集资房里,房子不但没装修,而且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虽然一生深陷困境,她却不惧风雨,倾尽所有关爱困境孩子。
杨友贵曾是南充七中的一名教师,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她把每一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尽心竭力教育关爱,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杨妈妈”。
2003年时,她的家庭经济负担非常重,老伴瘫痪,大儿子精神失常,小儿子下岗失业。学校为了关心她,拟带薪返聘她,但她毅然谢绝,主动来到北城街道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这一干就是20年。
倾尽所有,照亮困境青少年成长之路
无论天晴下雨、严寒酷暑,杨友贵每天都会到市儿童福利院关爱孤残儿童并义务为孩子们上课,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杨婆婆”。患有严重脑瘫后遗症的王帆,最初只能抱着大人的腿才能艰难挪动,医生都对他独立行走不抱希望。但是在“杨婆婆”十多年如一日的照料下,现在的王帆终于能独自走路了。在“杨婆婆”的教育关爱下,弃婴普丽也渐渐长大,最终考取了北京社会管理学院。1995年,残疾儿童国亮在襁褓中被送入福利院。“杨婆婆”用无微不至的爱温暖国亮幼小的心灵,帮助他闯过一道道沟沟坎坎,将他培养成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受到“杨婆婆”的感染,国亮回到市福利院成为了一名特教教师。“杨婆婆”还时常奔走在各地福利院,把她多年积累的关爱经验传递给更多的老师和孩子们。
西华师大学生王萍,不幸患上了骨癌,住进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杨友贵从报纸上得知王萍是云南大理人,亲人无法来照顾,她就天天陪伴王萍,给她喂饭,帮她洗脚,安慰她、鼓励她,组织志愿者为她捐款20多万元治病。王萍非常感动,她说:“以后我好了,也要像杨婆婆一样当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后来,王萍被评为“感动大理”的“十佳道德模范”。
社区青年陈某曾进过监狱,因为交友不慎还染上了毒瘾,六次戒毒都没有成功,妻子离他而去,女儿在外游荡,80岁的老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在杨友贵历时几个月的耐心帮教下,陈某戒掉了毒瘾,找到了新的工作,生活重回正轨。刑满释放的庞某、染上毒瘾的章某都曾经破罐破摔,闹得家庭四分五裂、邻里怨声载道,杨友贵一次次上门耐心劝导、协调夫妻感情,一次次多方奔走帮助解决家庭低保、孩子读书等具体困难,让庞某、章某重拾生活信心、重新做人。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20年来,杨友贵义务监督网吧37家,协助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关停了9家接受未成年人上网的经营性网吧,帮助80余名网瘾少年重返课堂、100余名失足青少年走向新生。杨友贵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兴办“公益学习班”,带社区的孩子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办“假日学校”,有千多名儿童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暑假。每年都组织关工委、政协联络员、爱心人士等在六一儿童节、春节到福利院、到社区看望孤残儿童、留守儿童。这些年来,她省吃俭用,拿出了30余万元的微薄退休金,帮助1000余名孤残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走向希望。
三次病倒,依然奔波抗疫一线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杨友贵每天冒着严寒开展疫情防控,并四处联系爱心企业帮助敬老院解决防疫物资紧缺的问题。2022年8月南充再次爆发疫情,她每天凌晨5点起床,组织社区党员服务队并顶着酷暑奔走在抗疫一线,开展人员排查、检测登记、物资发放等工作……三年来,她三次病倒,依然奔波抗疫一线,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政策宣传近百场次,发放防疫宣传资料5万余份,个人捐款1.5万元,为留守儿童王海宝、孤儿张雷、服刑人员子女孙沁妍等20余名困难青少年送去防疫和生活物资,并组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为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南充儿童心理行为康复中心等捐款捐物12万余元。
燃烧自己,直到生命的终点
人们经常看见,杨友贵手上拿着破烂的小本本。这是她的第十本“爱心记事本”,上面记着一百多人的名字、电话和需要帮助的事项。有人问杨友贵“这样的本子,你还能记多少本?”。杨友贵斩钉截铁地回答道“直到我走不动、记不了为止!”
多年来,杨友贵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人问她,你“累不累”、“图什么”,她总是坚定地说:“帮助别人是不会觉得累的,一停下来就不习惯,我们党那么多的先辈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党的事业历尽艰险,甚至牺牲生命也义无反顾,这种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会倾其一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入党誓言,直到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