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举之同志,现年89岁,中共党员。1991年至2019年3月,任区关工委主任,现任区关工委名誉主任。31年来,他积极弘扬新时代“五老”精神,凭着对党忠诚敬业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凭着对下一代的深厚情感,务实创新,执着追求,不顾年高,无私奉献,在关心下一代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青少年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扬。从1995年起先后5次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家庭教育先进个人”;2006年被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传承好家风的好爸好妈”;2014年获得全国“中华魂”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20周年“爱心奉献奖”;2019年被重庆市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终身成就奖”,多次荣获市、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政治站位高,理想信念坚定
周举之同志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政治站位高,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想信念坚定,时时事事讲政治守规矩,热爱关心下一代事业,具有强烈的服务青少年的观念和意识。
实干事必躬亲,敬业拼命三郎
不论在位不在位,当官或为民,都始终保持着那么一股朝气,一股激情。在位时不以领导自居,出任关工委主任后,更没把自己当作领导去指手画脚。担任区关工委名誉主任后,虽职务变动,但他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热情不减,任劳任怨,服从安排。从经费筹措到简报编写、文件签阅,基层调研,他都事必躬亲,工作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将他的体重从70多公斤降到60公斤,身体状况急剧下降,胆囊切除手术住进重症监护室,住院没几天,赶紧出院坚持来上班,妻子只好每天把药送到办公室。在今年高温酷暑的难耐天气,仍与同志们坚持上班。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严格按照区里的要求,认真带头防疫防控,利用电话和微信工作群,当起宣传员、指导员、联络员、守门员,鼓励老同志在保护自身的前提下,配合党委政府做好防疫防控工作。
哪里有青少年,关爱就要到哪里
一是抓基层组织建设。全区形成了区、镇街、村(社区)、学校、企业关工委组织网络,并延伸到楼幢、车间、站所、城市小区,做到了哪里有青少年,哪里就有对青少年的关爱。二是主动作为,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先后以区委的名义下发《铜梁区关心下一代组织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使关工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较好地落实和解决了区关工委的办公用房、经费开支、人员编制、交通工具等问题,给关工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他积极动员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相对年轻的同志参加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目前,全区参与事关心下一代活动的老同志有18500余人,骨干4000余人。三是搭建工作平台,积极开展活动。区关工委7个工作团有针对性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家教、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连续17年牵头开展“给爸妈的一封信”的书信活动,农村青年“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中华魂”青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连年受到全国、市的表扬奖励。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支持,筹措配套资金50万元,为我区10所中小学建立“少年硅谷”创客教室。
营造一方净土,撑起一片蓝天
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是他做好关工委工作时常思考的问题。一是抓联系点,指导全面。选定一个镇、部门、村(社区)、中学、小学、幼儿园、企业作为区关工委工作的联系点,指导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率先在全市对镇街、部门关工委实行目标管理。二是抓“五好”关工委创建活动。全区“五好”关工委创建率达71.3%。三是深入基层,加强调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组织人员与有关部门撰写了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时参考。四是开展青少年“零犯罪”村(社区)、学校争创活动。从2010年起,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减少,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了社会稳定。
夕阳情如火,雨润桃花红
为青少年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每年开学前后,他总是和关工委一班人忙前忙后,与有关单位组织帮扶贫困生,动员机关干部、老同志和企业主资助贫困生。他积极主动督促落实全区正科级以上干部资助贫困学生活动的开展。为建立区关心下一代扶贫助困基金,动员家人及子女为贫困生捐款捐物,其儿子周子旺为基金捐款13万元,动员企业业主苏培彬捐款20万元,爱心人士陈文辉捐10万元港币。永嘉镇的特困生喻童,其母亲去世,父亲患精神病,失去母爱父爱,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气。他便像父亲一样从思想政治上耐心帮助,行为习惯上正确引导,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喻童顺利地大学毕业。近几年来,每年坚持以3000元资助维新、白羊镇6名贫困中小学生。
平凡的事业、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是他将爱心献给了关心下一代的光彩事业。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事迹,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闪耀着他鲜活的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质,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30年最美“五老”的关爱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