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大会上高度赞扬离退休干部关爱教育青少年的““五老”精神”,这也是今年83岁的黄永腾作为“五老”的真实写照。
他叫黄永腾,男,壮族,广西钦州人,中共党员。1955年钦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自愿到贫穷闭塞的中越边境民族山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任一名人民教师。1999年退休后,先后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防城港市少先队总顾问,加入“五老”队伍后,任防城区关工委副主任。在防城区关工委工作期间,黄永腾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工作突出贡献专家、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在《光明日报》《中国火炬》《广西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防城港市委专门发文号召全区、全市党员干部向黄永腾同志学习。
扎根“边山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1955年师范毕业时黄永腾就立志“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服务学生。”尽管曾经有多次改行和调回钦州的机会,但他不忘初心,选择留在边境、扎根边境,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我父母离开人世的时候,在我无依无靠的时候,是国家让我公费读上了师范学校,还给我助学金完成学业。我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报答党的恩情。”他经历了五十年代的艰苦,六十年代的动乱,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国强民富。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不忘他对党组织的承诺,不忘初心,不忘党的教育事业。退休了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从弱冠之年,到耄耋老人,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退休岁月,全部献给了边境地区的青少年。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退休了还那么拼命,他说:“因为我从来没有忘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
关爱后代 用爱成就“孩子王”
黄永腾是防城港市和广西知名的“孩子王”。他常说:“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其乐无穷。”他喜欢孩子,爱护孩子,喜欢研究孩子们的心思,懂得孩子们的语言和情感。想孩子们之所想,急孩子们之所急。帮助孩子们解除烦恼,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为孩子们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他常常下乡进校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孩子们常常拉着他的衣服,就像爷孙一样亲密。 在那良镇荣光困难村民安置点开展校外少先队活动时一个少先队员晕倒了,他背着晕倒的少先队员送到队员家中,并拿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送到队员爷爷手中。他深入防城区十万大山瑶族乡太平小学建立“儿童之家”,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教育活动,为贫困、留守和民族儿童解决了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在 “送欢乐助成长”主题活动中,他把“解烦恼”活动带进“儿童之家”,认真倾听贫困、留守和瑶族孩子的心声,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抚慰,并启动“儿童之家”的电脑,让瑶族留守儿童和在外打工的母亲视频通话。活动结束了,孩子们舍不得黄永腾离开,依依不舍地问:“黄爷爷,你什么时候再来呢?”
务实创新 教育活动出成效
从他退休后建立的“红领巾护界碑”活动开始,到2021年,已分别在防城区城乡学校建立了“解烦恼”“‘三支队伍’乡村家校”“瑶山儿童之家”“先锋室”等活动品牌。他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对老品牌不断创新,使“解烦恼”“护界碑”等老品牌生机勃勃、长盛不衰。2020年,他为“护界碑”设计开展了“七一”寻找“最美家乡党员”,“八一”走进边防部队向边防军叔叔学习爱国精神,“十一”在界碑旁开展“唱支赞歌给党听,高举队旗跟党走”的“三个一”活动。同时,根据中心工作和新形势的需要开展“‘三支队伍’乡村家校”、“先锋室”、“儿童之家”等活动。他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教育青少年学生,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关工委的重视和肯定,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正因为不断创新,他设计开展的新老品牌才富有蓬勃的生命力!
无私奉献 工作当成“特效药”
他舍得把他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健康和生命奉献给孩子们。退休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做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几乎没有一天安稳地休息过。周末和寒暑假别人去休闲、去旅游,但他把时间用在学习和创新活动上来。他生活简朴,但对学生却非常慷慨,单是2020年自己就花了3000多元购买音响、书架、玩具、书籍等设备,无偿送给十万山瑶族乡太平小学“儿童之家”和荣光、那巴两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校外少先队组织。他曾经患过恶性细胞瘤等多种疾病,2020年还两次住院留医,现在还常常偏头痛、关节痛,但他一走到孩子们中间就精神倍增,忘记自己是个病人,他把时间、金钱、健康,甚至生命奉献给可爱的孩子们。他常说:“工作就是我的特效药,我想趁着自己还能动,再做些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