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昭炎,男,1935年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2004年他回到家乡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养老,不顾身患癌症、年事已高,和老伴杨莲金一起拿出自己的积蓄,带领乡亲们建起了谭家垅村高桥文化活动中心,开办老年学校和少儿假期学校免费授课,并为寒门学子设立了高桥奖学基金,使家乡的文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心人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夏昭炎先后获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株洲市优秀共产党员”、“株洲市第五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攸县十佳乡贤”等荣誉。2019年,入选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他十几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乡里,像一缕清风,吹进了石羊塘老百姓的生活中,悄无声息的滋润着石羊塘人的灵魂。主要事迹如下:
一、心系桑梓,回乡耕种“文化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退休后的夏昭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回到谭家垅村“创业”,老伴杨莲金成为他忠实的支持者。在他看来,让农村到处飘散着文化气息,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作为谭家垅村子孙应有的一份赤诚和担当。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他们带头动员村组里30多户人家集资修建了新水泥路;不少农民建了新房却毁了树木,他们带头扛起锄头动员乡亲们植树造林,还家乡一片青山绿水;村民们无所事事沉迷于打麻将,他们就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吸引大家看书、跳舞、健身;留守儿童太多,他们就办起少儿假期学校,免费给孩子们授课,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学生考上大学的太少,他们就带头捐款设立奖学基金……总之,农村文化生活缺什么,他们就补什么;父老乡亲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在夏昭炎近十年的影响下,谭家垅村如今形成了热衷读书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崭新气象。
二、事必躬亲,撒播知识文化的“火种”
乡村文化建设之难,首先是缺乏活动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为了建成高桥文化活动中心,夏昭炎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到处游说企业家解囊相助,动员村民自觉捐款,另一方面立足现实,想办法花小钱办大事,把村里闲置不用的六间老屋买来整饬修缮,设立了图书室、阅览室、学习室,然后购置了电视机、音响、DVD以及课桌、板凳,同时搭建了近百米的风雨棚用作活动场地。图书室里缺少书籍,他干脆把自己家里的书搬了过来,还拿出一部分退休金购买农民急需的书籍。图书室缺乏管理员,他除了动员老伴齐上阵之外,还在热心人中积极物色对象,手把手培训。经过夏昭炎不遗余力的奔走和运作,高桥文化活动中心现在已颇具规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幸福院”。
夏昭炎最关心的还是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村里留守儿童多半跟在爷爷奶奶的牌桌边长大,最先认识的字就是麻将牌上的字,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夏昭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夫妇俩商量要办少儿假期学校。他们亲力亲为,为留守儿童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智力游乐等课程。为了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他们东奔西走,动员远近的一批小学老师、在职研究生前来支教,开启孩子们的“求学梦”。看到一些寒门学子上学不易,他们倡导设立高桥奖学基金,鼓励他们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恪尽职守,传递老知识份子的奉献情怀
夏昭炎大学毕业就投身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一辈子。他特别珍视教师这一称谓,始终没有离开三尺讲台。他说,之所以热爱这份事业,是因为非常享受教师的“安贫乐道”。从教几十年,夏昭炎从不与人争利,与同事相处融洽,乐于助人。对于工作,他也是极端负责,从不懈怠。退休之前,正值文艺学硕士点验收,他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忙着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
退休之后,夏昭炎时刻惦念着家乡的发展。当初村里修路,乡亲们意见不一。“路不通,大家就没有出路”。他克服种种困难,动员村组集资3万多元,而他自己就拿出来了8000多元,这是夏昭炎夫妇的退休工资攒下的。而当时,夏昭炎还因为生病手术,欠下了6万多元债务。在农家书屋,夏昭炎每个月自掏腰包购买书籍,为广大村民送去丰盛的精神食粮,有效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等问题,农家书屋成为了田间地头的“文化粮仓”。在老年学校和少儿假期学校,他们夫妇为村民和留守儿童义务授课,传播知识。有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送来了吃的用的表示感谢,都被夏昭炎挡在门外。他说,“如果能送点书来,就是最好的礼物啦!”他甚至把获得全县“书香家庭”以及“感动株洲十大人物”的奖金全部拿了出来,投入到高桥奖学基金中,现在已捐资近万元,数十名寒门学子受到资助。一位走出山门的大学学子曾经在给夏昭炎的一封信里写道,“钱虽不多,却饱含着教授的深情,它更像是教授对我们的一种精神传承”。
夏昭炎曾在日记《永远的家园》一文中写道,“‘回到老家’是我一生中最为无可挑剔的抉择。是的,我终于找回了自己,找回了我的生活,找回了我的家园”。相对于物质的建设,农村的文化建设可谓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而夏昭炎毅然决然地选择这样一根“难啃的骨头”,因为他坚信读书改变命运、文化促进发展。他说:“我就是要做一颗文化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