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边关桂子香
山歌传唱民族情 边疆共护中华魂
过去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关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国关工委精心指导和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组织全区近2.3万个关工委组织、13万余名“五老”,围绕铸魂育人核心,紧抓品牌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先后15次对广西关工委工作给予肯定批示。2024年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中,自治区关工委系统有1个集体和6名个人获表彰。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筑牢边疆青少年思想根基。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壮族三月三”等节庆,组织“五老”深入校园宣讲民族政策、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累计开展壮汉学生结对互学、征文演讲、民俗文化研学等活动2.7万余场次,覆盖青少年1300万人次。自治区关工委连续3年联合西藏、新疆开展“六一”主题队日活动,大力宣传黄大年、黄文秀等时代楷模和邓成、黄永腾等“最美五老”先进事迹,用身边的榜样生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南宁市举办阳光体育大会研学夏令营,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防城港市“是一家”民族团结工作室推动京族独弦琴、壮族天琴非遗进校园;贺州市“山花烂漫石榴红”品牌开展民族服饰设计、双语情景剧展演,原创剧目《刘三姐新传》在86所学校巡演。贵港市老少共绘民族情活动、柳州市“壮族山歌代代传”“五老”工作室等载体,有效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赓续红色血脉,构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围绕“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主题,构建红色教育矩阵。建成自治区级基地44个、市级基地65个,其中10个被列入全国教育基地。各级关工委组建宣讲团1463个,组织1.2万余名红色教育宣讲员深入2万多个社区、村屯和学校,开展“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2.1万余场次,覆盖青少年1040万人次。各地创新教育载体:百色市开设218个“文秀班”,构建融合红色教育、学科教学、实践体验的多元“文秀课堂”,关工委还联动企业设立奖学金、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河池市实施“新三好”教育工程,组织老红军与青少年共绘“东巴凤革命路线图”1800余幅;来宾市开展“百老进百校”铸魂护航行动;崇左市“青少年流动课堂”获《人民日报》“行走的思政课”专题报道,推动构建“基地+课程+活动”的红色教育体系,有效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织密青少年成长防护网。着力构建普法教育、心理疏导与平安创建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深化第五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织1251名“五老”担任法治副校长,累计开展法治宣讲1.6万余场次,发放普法资料162万余份,覆盖青少年650万余人次。在平安建设方面,指导创建“零犯罪社区(学校)”3200个,筑牢基层防护屏障。创新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北海市开设少年交警学校,通过“警校家三方联动”模式,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辐射成效;钦州市“滨海运河普法行”活动创新推出《民法典少年说》普法山歌集,在327所中小学推广普及;自治区监狱系统“法治护航”行动,组织1769名“五老”参与帮教工作;南宁市建成14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通过“心理与健康”电视访谈实现2.5万余人次在线观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实施精准关爱行动,提升服务青少年实效。以“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为抓手,构建全方位关爱服务体系,推动关爱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工作精准性和实效性。自治区关工委深化“老少牵手、情暖童心”品牌效能,向偏远山区、困难学校捐赠文体用品2520批次,价值150余万元;桂林市升级“3元计划·爱心工程”帮扶模式,创新“春雨·公益课堂”,形成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五老”在乡村振兴中服务和推动作用,5年来各级关工委累计筹集帮扶款物1.18亿元,开展农村科技培训1956场次,培育新型经济组织762家;组建“五老”关爱工作团2885个,组织7037名“五老”投身乡村振兴,带动15.6万青年参与产业发展。梧州市创新实施“三帮三扶”工作模式,建立46个种养培训基地和867个创业示范基地,获评全国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