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工委工作综述之二:精准帮扶 贴心关爱——“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硕果累累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5年09月10日  来源: 中国关工委办公室
摘要:“哪里有孩子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关工委爷爷奶奶的身影。”35年来,这句话从承诺变成场景,从场景沉淀为制度。五年回望,一条由白发与童颜共同绘就的温情脉络清晰可见:90万名“五老”

“哪里有孩子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关工委爷爷奶奶的身影。”35年来,这句话从承诺变成场景,从场景沉淀为制度。五年回望,一条由白发与童颜共同绘就的温情脉络清晰可见:90万名“五老”与190万名困境、流动、留守儿童紧紧相牵,39.6万名老专家把脚印留在田垄,106亿元助学资金化作千万张课桌的稳脚,24.8万名“五老”心理工作者用耐心抚平成长褶皱,6800多名老校长、老教师把优质课堂背到最偏远山乡。“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已从最初的“点对点”济困,逐步升级为“面对面”守护,再蝶变为“心贴心”陪伴,成为新时代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中一抹独具温度的亮色。

结对帮扶:从“一人一档”到“一生一伴”

中国关工委持续推广结对关爱模式,指导各地关工委聚焦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困境儿童,依托民政、教育、公安大数据,坚持“点对点”“一对一”,探索建立“五老”结对关爱信息台账,推动结对关爱精准化、精细化、制度化。江西自2015年开始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教活动,通过一次次牵手活动、一次次上门家访、一次次资助扶持,使“五老”与青少年建立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纽带,目前已覆盖全省超80%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0%的重点留守儿童。山东临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建立了全市孤困儿童基本信息库和“一帮20年”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国90万名“五老”参与结对帮扶,结对关爱困境、流动和留守儿童达190万人,档案里记录的不仅是家庭收入和健康状况,更有一行行回访日期、一张张成长照片、一段段“五老”手写的寄语,真正做到了“结对一人、温暖一家、影响一生”。

从“一次性”到“全链条”——助学扶智的纵深服务

中国关工委推动关爱帮扶由单纯的物质帮扶向理想信念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精神抚慰、权益保护等多举措帮扶拓展,由一次性资助逐渐向成长全周期帮扶转变,指导各地构建“资金嵌入全链条、心理赋能全周期、阵地陪伴全天候、社会动员全覆盖”的立体关爱体系。建设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61个,有力提升了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条件。发布27个“五老”工作室典型案例。各地普遍开展“金秋助学·圆梦行动”“老少牵手·温暖童心”等助学、助困、助孤、助残、助业和爱心帮教行动,努力让困境青少年不失爱、不失管、不失学、不失志。五年来全国各级关工委募集助学资金 106亿元,资助学生1200万人。在此基础上,各地充分利用祠堂、社区、校舍、农家书屋等场所,建设“五老”工作室、校外辅导站、“五爱”教育阵地、假日学校等关爱阵地24万多个,创建了“关工”+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模式,让孩子们在节假日“有所去、有所学、有所玩、有人管”。四川省宣汉县创建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让几千名留守儿童得到了全学期全时段托管关爱服务。黑龙江还开展了关爱“快递小哥”行动,全省建成快递员暖心驿站、关爱站等服务阵地4000多个。各地还联合各类公益组织广泛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等科学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从“输血”到“造血”——乡村振兴的“五老”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关工委把帮助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开展“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到实施“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到广泛发动“五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勇于推动工作研究和实践创新,拓宽走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2024年,中国关工委发布27个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品牌典型案例。各地用心用情用力铸造了“乡村振兴?关工助力”“三扶两创”“优质种子工程”“农村创业青年培训”“授渔计划”“老帮青、助发展、促振兴”“产业育人”“三帮三扶”“银雁关爱”“老校长下乡”等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关爱服务品牌。39.6万名“五老”带着政策、技术、经验扎进乡村,手把手帮助农村青年创新创业。五年来,全国各级关工委共举办培训、指导16.7万场次,培训学员达779万人,培养青年农民致富带头30.7万人,培育青年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3万个。科技示范基地由点扩面,全国累计达1.2万个,形成了“县县有示范、乡乡有课堂、村村有能人”的可喜局面。

从“线下走访”到“云端守护”——数字关爱的迭代升级

中国关工委持续推进网上关工委建设,鼓励各地积极拓展“互联网+关工委”模式,打造建设数字化关爱服务平台。浙江打造“浙里关心下一代”应用、新星网站等“数智关工委”平台,首批采集5.3万名“五老”骨干信息,点对点帮扶2400多人次,发放1430万公益金。宁夏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运用“互联网+”,连续6年开展“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募集善款近1亿元。福建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关爱成长微心愿”活动,发动“五老”和志愿者线上认领并帮助156所小学7913名困难家庭学生实现微心愿。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云创社区关工委基于“余杭创享未来”小程序,将关爱服务全面“上线”,让婴幼儿托育、青少年书籍借阅、社区亲子活动等服务全部实现线上报名预约,让辖区青少年、企业青工在“云上社区”智慧成长。关工委以数字之翼跨越山河阻隔,让关爱在指尖跃迁、在云端生根,把每一次点击、每一条数据都转化为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

从“单兵作战”到“社会合唱”——协同机制的体系构建

中国关工委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和注重部门合作作为重要工作原则,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把方向、给政策、配资源,推动与有关部门共同搭平台、组队伍、做服务,动员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团队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共同织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爱网络。江苏联合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旅游协会联合印发通知,协力做好学生暑期安全工作;山东积极联系协调教育、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在全省开展“五老助青少年健康”工作,主要推动青少年健康体检、近视防控和心理健康三方面工作,共计开展健康关爱活动6万余场次,受益青少年300多万人次;安徽联合省科协连续举办5届“科技点亮未来”活动,覆盖青少年30万人次;江西协同有关单位举办全省“珍爱生命、严防溺水,同上一堂防溺水课”大型直播课,组织2000余支防溺水宣传队、3.1万余名“五老”开展防溺水宣传和义务巡防,使暑期青少年溺水事故发生数和死亡数比五年前下降90%以上;江苏公安派出所把退休民警请回辖区,全省共建立公安派出所关工站2212个,4700多名退休民警及一批在职民警、辅警依托关工站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权益维护等工作;中石油联合党群、工会等部门,持续打造“加油筑梦”工作品牌,建立困难职工子女动态数据库,累计资助7075人;全国铁路联合团委开展“圆梦希望”助学活动,资助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入学。 协同机制不仅拓展了资源边界,更提升了服务温度——孩子能感受到的不只是物质帮扶,还有全社会的尊重与期待。

展望未来,中国关工委将持续深化“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树立系统观念,统筹抓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关爱保护工作,着力构建涵盖生活帮扶、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社会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内容的关心下一代关爱服务体系。深化结对关爱制度建设,强化阵地关爱工作保障,拓宽活动关爱覆盖面,强化典型示范,推动关心下一代公益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实施好各类助学助困项目,让更多困难青少年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千百万名“五老”仍在路上,他们的白发与孩子们的笑脸交相辉映,构成新时代最温暖的风景。正如一位受助学生在日记里写道:“爷爷说,他最大的幸福,是看到我不再需要帮扶;我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也能成为别人的帮助者。”这份双向奔赴的力量,正是关心下一代事业生生不息的源泉。


Copyright©1990-2025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京ICP备180344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