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地”映红少年心
擦亮雷锋精神品牌 深化关爱帮扶工程
5年来,辽宁省关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关工委特别是顾秀莲主任的亲切关怀下,我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顾秀莲主任在出席辽宁省关工委成立35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鼓励我们,“辽宁关工委的工作进入了全国第一方阵”;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也充分肯定。
擦亮老品牌,让雷锋精神焕发新光彩。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学雷锋是辽宁关工委多年来持续用心打造的老品牌。我们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一是打造品牌活动。各级关工委创新开展了“老少携手学雷锋、同心共筑中国梦”“老少携手学雷锋、同心协力促振兴”“争当雷锋式五老、争当雷锋式少年”以及“学雷锋年”等活动。5年来,老少携手学雷锋如火如荼、形势喜人。二是发挥学雷锋基地辐射作用。雷锋在我省6个市留下了足迹,全省建立了7个大型雷锋纪念馆,以雷锋名字命名的窗口、岗位、列车等微阵地3万余个。各级关工委创办1200余个“五老”学雷锋工作室,我们依托丰富资料、鲜活影像、互动体验,沉浸式教育青少年。三是发挥“五老”示范作用。大力宣传“雷锋战友”乔安山、“雷锋班长”庞春学、“雷锋将军”龙凡、“新时代雷锋”郭明义等一大批典型,选树并表扬申传兴、李光祥等5120名“雷锋式五老标兵”,让这些“活雷锋”带动青少年学雷锋做雷锋。四是延伸学雷锋组织链条。大力推广“公益二代学雷锋”“老中青三代学雷锋”等做法,使学雷锋活动向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向三代人同传承共促进发展。
探索新方法,让传承红色基因彰显新活力。一是突出地域特色,让红色教育更亲切更鲜活。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借助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深入开展“老少牵手游基地、学党史”“老少牵手游六地、学五史”等活动,组建各级“五老”报告团1600余个,深入中小学和2815个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巡回宣讲,形成千个团队作宣讲、万名“五老”上党课、百万少年学党史的良好局面。二是突出时代特色,让红色教育更生动更有效。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旧模式,转为多载体、多形式、多平台,沉浸式、体验式开展红色教育,极大提升教育效果。三是突出实践特色,让红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以“雏雁领飞”计划为载体,让青少年自己教育自己。省、市、县累计培养红领巾讲解员30余万名,由他们来宣讲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中口口相传、同频共振。
建立新机制,让法治宣传教育进入新境界。一是创新领导体制。我省创新建立由关工委与政法委双牵头、增加教育厅等八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变过去普法“单出头”为多部门参加“大合唱”,纳入年度考核,压实目标和责任。各市县均建立相应领导小组,抚顺、丹东等8市还实行三组长(增加教育局)、九部门(增加公安局)的领导体制。二是创新运行机制。推广政法战线在职工作者+“五老”+社会志愿者协同普法新机制,联合护校防范校园霸凌、制作普法课件巡回宣讲、编演普法情景剧、开展主题活动等,聚合力普法。全省建立青少年普法教育讲师团、报告团500余个,“五老”法治报告员4500余名,年均法治报告1.5万场,受益青少年350万人次。三是创新源头治理机制。针对性地将问题较多的城乡接合部、辍学生、失足失范人员等作为普法重点,协助政法部门加强排查管理,动员“五老”包人到户,普法解困一起抓。
突破旧思维,让关爱帮扶进入新领域。一是关爱帮扶步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东北振兴是国家战略,辽宁省委全力推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我们对此及时开展“老帮青、助发展、促振兴”三年行动,组织万余名“五老”及技术能手,为青年农民提供政策、技术等帮扶。累计帮扶12万人次,开展技能培训4000余场,培育农业经营主体2743个,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5450人。二是关爱帮扶深入青少年精神世界。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问题。目前,各级关工委已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通过专家授课、组建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等活动,取得积极工作成效。三是关爱帮扶转型升级。倡导基层关工委班子成员到社会公益机构兼职等做法,共享关爱资源;推行圆梦微心愿等活动,以“五老”行动带动全社会共同关爱青少年;推出“爱心超市”与成长积分奖励,精准关爱。据统计,全省关工委系统每年筹集关爱资金2000多万元,关爱青少年20余万人。
推出新举措,让自身建设紧跟新时代。一是在扩大组织覆盖上下功夫。省关工委与省委老干部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下发《关于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会同省委政法委逐步在政法系统建立关工委,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关工委建设工作,依托重点商圈和大型产业协会先后建立一批关工委,为相关行业和领域作出示范。二是在关爱“明星五老”上下功夫。“明星五老”是关工委开展工作的宝贵资源,必须给予他们更多帮助与关心。为此,我们为每名“明星五老”增订《中国火炬》和《牵手未来》等刊物,并以“明星五老”为品牌,打造“五老”工作室。省、市、县三级关工委每年走访“明星五老”并发放慰问金,持续激发奉献热情。三是在教育培训“五老”上下功夫。我们同省委组织部沟通协调,将“五老”示范培训工作纳入省委党校日常教学规划,每年培训“五老”200人。参照省关工委的做法,市、县两级关工委通过短期培训、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每年培训“五老”10万人次,有效提高“五老”队伍综合素质。
新时代,新征程。下一步,我们必须在研究和提升青少年的教育水平和关爱青少年上下更大功夫,继续在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上下更大功夫,继续在网上关工委建设上下更大功夫,让关工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