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育人开新局
党建带关建强基础 “村史志+”创特色
5年来,在中国关工委的精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北省关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带关建”“村史志+关心下一代”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扎实推动全省关心下一代事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入抓好中办、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印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根据省领导批示要求,省关工委与有关部门沟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并以省两办名义印发全省。各市关工委按照省关工委统一部署,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举措,全省11个设区市均以市两办名义印发贯彻落实意见。省关工委每年印发的1号文件,都对落实好《意见》和《若干举措》作出具体部署,持续推动两个文件落实落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各级关工委主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两个文件,不断开创我省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
充分发挥“五老”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五老”优势,教育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省组建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科技教育“三大报告团”1700余个,吸纳“五老”8000余名,每年作报告万余场次。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等8个基地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省关工委命名了15个“河北省关心下一代爱党爱国教育基地”。依托这些教育阵地,省关工委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同时,省关工委积极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全省每年有100多万青少年参加,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一是扎实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各种普法活动400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达800万人次。“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入选2023年河北省省级“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二是加强“五老”工作室建设。全省持续推进每年100个“五老”工作室的建设目标,目前总量已达5000余个。积极帮扶济困,全省关工委每年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资助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达30万人次。三是持续开展“‘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活动。省关工委连续4年与省文明办等单位开展“‘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厚植家国情怀,弘扬家庭美德。河北电视家长学校和河北广播家长学校节目质量不断提升,收视率稳中有升,广受家长好评。
坚持创新发展,加强基层关工委建设。为加强基层关工委建设,省关工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重点推出在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立关工委组织和依托村史志编修促进关心下一代两项工作,实现基层关工委建设新突破。
一是在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立关工委组织。按照先探索、再试点、全铺开的方式,持续推进党建带关建工作。自2016年起,省关工委在唐山市探索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立关工委,逐步积累经验。2022年,省关工委联合省委老干部局,印发《关于开展在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立关工委组织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进行试点,取得巨大成功。2024年,省关工委再次联合省委老干部局,印发《关于在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立关工委的通知》,全面推进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成立关工委组织2931个,新增“五老”10000余名,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持续释放正能量,积极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实现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互促双赢。
二是依托村史志编修促进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全面发展。省关工委联合省地方志委员会,在石家庄市鹿泉区探索依托村史志编修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新渠道。经过几年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9年开始推广“鹿泉经验”。2023年,省关工委组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深入推广。2024年,正式印发《关于开展“村史志+关心下一代”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启动试点工作。各地关工委主动作为,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完善农村关工委组织,扩大“五老”队伍,新增“五老”17000余人,村、街关工委800余个;打造“五老”基层活动阵地,为青少年教育提供更加鲜活的教材;以编修村志、修建村史馆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