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20年11月17日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摘要: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地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被誉为“红色摇篮”。盟复建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各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地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被誉为“红色摇篮”。盟复建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发展, 2016年创建成为自治区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在全盟 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蒙、汉、回、满等26个民族和睦相处,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多民族家庭。兴安盟关工委在盟委、行署的坚强领导和重视支持下,铭记红色摇篮光荣历史,把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盟情,发挥五老优势作用,将民族团结、爱我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作为一种责任、使命与担当,并形成常态化机制。  

一、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娃娃心中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多次指出,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我们始终坚持用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青少年。位于盟驻地乌兰浩特市(蒙古语意为红色城市)的“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民族解放纪念馆等一批现存遗址是红色文化的物化资源。盟、市关工委组织青少年开展《永远的红色之都》系列活动,孩子们激情朗诵 “红色是这片土地炫目的符号;红色是这座小城永远的图腾。红色的历史,红色的建筑,连在这里光荣当选的自治政府主席乌兰夫(红孩子)也是红色的名字。”多年来,一代代中小学生走进“五一会址”,观看自治政府诞生的会场,诵读当年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为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发来的贺电,观看成立大会的新闻纪录片,聆听乌兰夫同志的录音讲话,重温珍贵的历史瞬间。我们依托红色资源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例如《这片土地不会忘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在日军侵华遗址南兴安碉堡前、中村事件遗址举办主题大队会,用反映日本侵华罪证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鲜活教材教育青少年深刻感受民族危亡时各族人民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阿尔山市关工委组织孩子们抚摸界碑,瞻仰国门、与习主席视察过的三角山边防哨所战士们一起举办《国门前的心声》主题队日,边疆文化载体形象了祖国概念,爱我中华家园,国门就在眼前祖国永在心中。2019年在全盟各族青少年中开展《和祖国一起奔跑,做新时代追梦人》主题教育活动,用中国梦打牢各族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蒙古马精神激励青少年斗志,引导青少年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创造出自己的出彩人生。中小学启动了“走遍祖国大好河山”象征性赛跑,奔向南湖红船、奔向井岗山、奔向延安、奔向大庆,让孩子们在象征性赛跑中展开想像空间,拥抱祖国大好河山,让鲜活的革命圣地厚植在幼小心灵。

二、用仁爱之心、关爱之情,绘就青少年“爱我中华”的人生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考察兴安盟时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全盟各级关工委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做好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蒙汉合校的科右中旗高力板中学,蒙古族女教师乌日娜长期跨语种授课,视蒙汉族学生如己出,将资助的留守儿童带回家里,被孩子们称为“额吉老师”;突泉镇关工委主任李珺收养了三名特困儿童被誉为“扶贫妈妈”,感动内蒙古人物候选人;音德尔七小、三中举行“让心不再留守、让爱涌动起来”捐赠仪式;开展“父母在远方,我们在身边”系列活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百多名教师自愿担当“爱心爸爸、妈妈”。2006年在自治区关工委和扶贫办的支持下,启动了“培养青年农牧民致富带头人示范项目”,争取扶贫资金50万元,购进480只基础母羊,分发给两个国贫旗120户蒙族贫困青年,现已发展到7千多只。其中科右中旗关工委13年如一日抓养羊工程,项目户发展到160户,项目羊发展到5857只,15户成为青年致富带头人,90户富裕户,55户已脱贫。盟关工委支持扎旗巴岱乡关工委试种甜叶菊取得成功,培养各族青年致富带头人200多名,已经成为扎旗的一项支柱产业。“十百千万工程”悄然兴起,各族青少年弱势群体感受到了中华一家亲、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三、老骥伏枥,余热生辉,让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习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3年兴安盟作为全国13个试点地区之一开展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围绕创建大局,我们组建了盟旗两级民族团结报告团,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为基本教材,认真备课制作14个题目蒙、汉文课件;2017年为自治区70周年庆典编写了《红色摇篮--乌兰浩特》《民族团结小故事集》等亲近乡土,落地暖心的教材;报告团五老给孩子们讲《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草原母亲抚养三千上海孤儿》等草原红色经典故事。两级报告团凝聚了一批来自蒙、汉、回、满、鄂伦春、俄罗斯等多民族的宣传教育战线退休人才,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部级劳模、“感动兴安人物”、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盟市两级教育局长、电大校长及中小学校长等。这些爱生如子的五老们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为晚年生活的神圣追求,收集红色经典,打造品牌课。十几年如一日,奔波在全盟各中小学校园内外社区村屯,生活在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中间。盟报告团连续7年深入到全盟6个旗县市40多所大中小学用蒙汉两种语言宣讲,疫情期间尝试了云宣讲。七年来累计宣讲7200多场,受众达50多万人次。2016年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来兴安盟调研时听取盟关工委的发言后表示,五老队伍在基层做了这么多促进民族团结的扎实工作,我很高兴,称赞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不愧为全国关工系统的品牌。201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在兴安盟慰问看望期间,听了盟关工委的发言后说,老同志退而不休,还在为民族团结操心尽力。

Copyright©1990-2024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 邮编:100010    京ICP备180344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