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泰州市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学校创建率都比江苏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靖江市、原高港区连续10多年保持在校生零犯罪的纪录。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得益于市关工委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和源头工程,准确把握中国关工委、中央政法委等七部门“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要求,以持续提升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为重点,以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创新推行加力度、拓宽度、掘深度、造热度、增密度“五度活动法”,开创了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五老”发力、社会助力的新局面。
加大推动力度,纳入考评责任制
市关工委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各地各部门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泰州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体系。市委办公室在2019年即把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写入《完善落实“党建带关建”工作机制的意见》,2022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又在市关工委工作《规则》中明确“健全落实‘党政主导、政法委主抓、公检法司主办、关工委参与、相关部门配合、家校社齐抓共管’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体系、组织保障机制。坚持法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动员更多老政法干部、老律师担任法治副校长,壮大‘五老’法治宣讲队伍。深化学生带法回家、模拟法庭、晨课学法和青少年维权岗等活动,利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帮助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些硬措施,有力促进了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的落实。为促进“党建带关建”《意见》落深落细落实,市关工委及时组织乡、村和企业、学校、部门(单位)开展“五好关工委”“五好‘五老’”建设活动,将青少年道德法治教育列为“双五好”百分评估条件,各占权重5分。通过5年创争评比,现有77%的基层关工委、27%的“五老”被评为市“五好”。
拓展协同宽度,构建活动共同体
为有效转变关工委过去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单枪匹马”的被动局面,市关工委倡导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将此活动任务列入市关工委成员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职责,细化分解到政法委、文明办、教育、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和公检法司机关,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每年督查通报履职情况,并且纳入党建工作评分内容,有力促进全市形成上下联动普法、相关单位“抱团”普法的共同体。市委政法委履行牵头抓总职能,创新“关工进网格”组织模式,依托1697名网格长、7049名网格员、33928名网格联络员将法治宣传和“预减”工作做到人、做及时、做到位。市教育局、检察院不仅为各中小学配齐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而且督导各校打造一个“护苗”基地或特色。市公安局发动派出所关工站与属地关工委工作融合,组织老民警、片警定期进校宣讲法治和安全、自卫、禁毒等常识,今年4月,省关工委在泰州召开现场推进会。市司法局创新的“1+4+N”青少年法治教育模式被国家推广。
挖掘资源深度,培育活动人才库
泰州市瞄准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紧盯违法犯罪重点地区和对象,坚持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举,坚持上下联动协作。一方面,充分发挥全市5200多名“五老”法治辅导(宣讲)员、社区矫正员、矛盾调解员等独特优势和作用,开展法治进校园、进辅导站、进官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六进”活动,并将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关爱留守、流动、困境“三童”和帮教心困、学困、德困“三生”结合。另一方面,新辟青少年法治教育社会化新路径,积极争取法治宣讲员、大学生普法志愿者、社会“法律明白人”和网格员为我所用,壮大青少年法治教育队伍和力量。推行“三张清单”制度,即“五老”法治宣讲员学法清单、分类(学生、青年农民和职工)普法责任清单和联动事项清单,构建青少年“大普法”工作格局。全市学生每年至少接受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法等教育,农业农村和市场监管部门将法治教育纳入青年农民和职工培训内容。
打造特色热度,提升活动影响力
立足激发普法活力,探索普法路径,增强普法实效,泰州市关工委坚持把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特色、品牌作为重要举措,推动全方位、立体式、持续性的法治教育活动始终保持力度、热度。市委政法委总结推广市公安局“圆月计划”“圆月警务室”、市检察院“空中课堂”“欣欣法治小剧场”、市法院“护航学子 法润青春”“走进校园+请进法院”、市司法局青少年法治教育“1+4+N”等一批品牌。海陵区从2001年起,即实施青少年“法治护苗”工程,形成“小手拉大手,送法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我是小小法律明白人”“小手拉大手,带法回我家”等系列品牌,累计有500多万人次受教。兴化市关工委协同有关部门,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三性”特色,被省关工委发文推广。高新区(高港区)关工委主推教育局和公检法司等成员单位,联合组织实施“法雨润苗”工程,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牵手朝阳·校园卫士”六个项目(校园法治理念培养、教师队伍法律素养提升、涉罪边缘生帮教、涉罪家庭在校生关爱、留守儿童司法保护、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和“5+5”法治教育模式(法治课堂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经费“五落实”;课内外一体化,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课时、班班有活动、岗岗有培训、年年有考核“五统一”),获得中央综治办、团中央“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奖”。
增强辐射密度,建用“活动+”新阵地
泰州市关工委围绕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直观性、持久性、实效性,采取组织发动、政策带动、示范推动、表扬驱动、上下联动等方式方法,创建了98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78个“五老工作室”,常年免费开放;利用1113个校外辅导站(站)、108个派出所关工站,定期不定期开展报告式、情景式、观摩式、寻访式、体验式等法治教育;发动33928个关工网格联络员承担经常“访”、随时“讲”、如实“报”、帮助“办”等任务,当好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联络员;发挥“网上关工”阵地和泰州新媒体的“乘数效应”,整合全市1257个社会各类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双教”新格局,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形成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