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今年,贵州省毕节市留守儿童4兄妹集体服毒自杀一事,甚至惊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他们先后做了重要指示,分别要求对留守儿童“加强管理和服务”;“把工作做实、作细”。作为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己任的市关工委,立即学习总书记和总理的指示,总结经验,找寻差距。大家一致认为,10年来,我市各级关工委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新问题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我们了解不够,创新不够,因此,决定从调研入手,抓住主要矛盾,提出新的对策。
5月,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关工委组成调研组,来到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做得较好的临渭区进行调研。临渭区关工委在这方面的特点是没有拘泥现成的“规矩”,而是以创新的精神,求实的方法,结合实际,做好关爱工作。留守儿童关爱站的出现和大面积的建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调研组先后到临渭区9镇、9村、5校、1中心,通过与干部、群众、关工委“五老”、学校师生共200余人座谈了解,深深地感到,临渭区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虚事实做、实事做好,为关爱留守儿童创建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从而更加充分地形式多样地开展关爱活动。特别是留守儿童关爱站,抓住留守儿童的迫切诉求和需要,围绕化解亲情缺失这个关键问题,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关爱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临渭区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体现了他们“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的精神,是对我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贡献。
调研中,我们发现建设临渭区留守儿童关爱站是一种好形式、好办法。他们建站中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党政领导作后盾。
党政领导是做好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的根本保证。由于临渭区各级关工委主动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关爱站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坚强后盾。
一是大力支持。临渭区委多次听取区关工委关于关爱站建设的汇报并给予肯定。区委、区政府以“两办”文件发出《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的通知》,区委书记杨林和区长郭柱国还到关爱站调研、指导。区委常委柴芳侠,多次在区关工委会议上强调,要把关爱站建设当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并于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到民办鸿儒小学关爱站慰问留守儿童。桥南、下邽、闫村、官道、三张镇和向阳办的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关爱站建设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故市镇党委派两个干部协助关工委抓关爱站建设,使全镇26个村中的19个村建起关爱站,达到73%。
二是交代任务。区教育局领导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重头戏”。他们建立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决定,区教育关工委除参与有关工作之外,还负责11个镇20个关爱站的建设。老同志积极作为,抓点带面,推广吝店镇中心小学“一条思路、三个建设、五项管理、十大主题活动”的工作模式与把关爱站建设和少队室建设结合起来的经验,圆满完成了任务。
三是排忧解难。下邽镇屈驾村关工委办关爱站,首要问题是没场地。村党支部书记田忙郎闻讯,积极找镇政府和教育中心协商,依托村里小学闲置的教室和桌凳,办起了关爱站。官道镇官道村党支部书记翁高吉,看到办关爱站场所困难大,就主动把家里3间大房腾出来,无偿交给关工委办站。虽至今长达8年之久,但他和老伴毫无怨言,感动得“五老”把关爱站越办越好。
二、因地制宜建阵地
临渭区各方配合,一手抓好寄宿制中小学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一手抓行政村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同时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使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有了载体和平台,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据统计,全区共创建留守儿童关爱站218个,其中寄宿制中小学关爱站73个,行政村关爱站145个,占289个行政村的50.2%。关爱站的建立,弥补了留守儿童双休日和寒暑假关爱的缺失,从而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关爱链,使他们“全天候”地得到关爱。
在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中,临渭区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寄宿制中小学关爱站的标准,由教育关工委按区教育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管理规程》提出,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同时,要求各学校在贯彻执行中,要有自己的特色。老典型民办思远学校,由于64%学生是留守儿童,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学校整个设施就是一所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关爱站。他们提出“三做到、四沟通、五关注”的工作思路。即做到学校像留守儿童的家,做到老师像爸和妈,做到同学像兄弟姐妹;安排留守儿童每周电话与父母沟通,每月给父母写信沟通,每半学期老师与监护人沟通,每年暑假组织去父母打工处亲情沟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关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关注心理健康成长,关注身体发育变化,关注综合素质提高。思远学校“三、四、五”工作思路的贯彻落实,使学校的面貌生机勃勃、焕然一新。区委在该校召开了现场会。民办鸿儒学校有留守儿童219名,占学生的73%。他们视关爱留守儿童为立校之本。因陋就简,用一层楼办关爱站。内设图书室、多媒体室、亲情沟通室、心理疏导室、音乐室等,真正成了留守儿童的乐园。
由于农村关爱站建设工作量大面宽,困难较多,所以临渭区关工委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工作。他们提出的行政村留守儿童关爱站的标准是“八有”,即有标志牌、有工作队伍、有场地、有制度、有图书屋、有学生和家长及代理家长名册,有工作安排,有经常性活动。在关爱站建设中,他们抓住难点,着力解决好场地和工作队伍问题。在建关爱站的场地上,主要是利用村部、农家书屋、闲置学校教室、幼儿园、住房宽敞的“五老”家庭等。村关工委和“五老”在这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三张镇铁王村关工委,为了解决关爱站的场地问题,专门召开了会议,提出把关爱站建在村部。在得到党支部书记王宏吉支持后,常务副主任张碧侠带领“五老”一齐上手,仅三两天工夫就建起一座漂亮的关爱站。在建关爱站工作队伍上,行政村一般都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有关方面担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建站的重要事项。关爱站一般设站长和副站长,有几名工作人员。桥南镇堦子村,由原来的3个村组成。领导小组在研究关爱站建设时,决定把站建在原庙底村的村部,由原村党支部书记、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向锋任站长。李站长上任后,带领5个工作人员,把站上打理得井井有条,活动经常,关爱到位,受到多方好评。
三、弥补“缺失”送亲情。
临渭区发挥关爱站作用,既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和市关工委“11266工程”长效机制的要求开展工作,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狠抓主要矛盾,针对母爱父爱缺失的亲情缺失,着力做好关爱工作,逐步使留守儿童做到“五有”,即心有人爱、话有人听、身有人护、病有人管、难有人帮。
一是从环境中感受关爱。吝店镇蒲阳村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里还有一个少见的博物馆。村关工委把关爱站设在博物馆,是学习、写字、参观、活动的好去处。留守儿童在这里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可爱,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是用制度保证联系。向阳办赤水村关工委、关爱站,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印发了《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外出打工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每周打一次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季度写一封信,每年至少回来一次。由于关工委、关爱站工作抓得紧,落得实,效果好,加上开展不少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留守儿童很满意。
三是营造“家”的氛围。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主任张芳玲,以母亲之心,通过坚持接送制度,建立食品留样制度,增加供暖设施,开展自我保护演练,设立电话、网络视频室,进行学习辅导,搞好娱乐活动等,精细装扮服务中心。特别是在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设立了亲情客房,让前来探视孩子的妈妈,吃住在中心,晚上和孩子睡在一个床上。几年来,共为5对母子(女)提供服务20多天,感动得农民工妈妈们连连道谢。
四是做孩子的亲人。思远学校老师李竹芳,精心照顾玩耍不慎胳膊骨折的留守儿童同晨。给他喂饭、洗衣、照料生活,直到康复,感动得孩子说:“李老师比我妈还亲!”官道镇官道村关爱站辅导老师、退休教师翁西琴,8年坚持不懈,认真辅导孩子学习。留守儿童拜腾龙,语文基础不好,她就教小拜从学查字典开始,手把手精心辅导,经过努力,进步很快,成绩从班上的后几名变成现在的前3名。翁西琴不但自己献爱心,还动员丈夫和女儿到站上为留守儿童服务。
五是聚会过生日。鸿儒学校从2010年9月起,每月搞一次“留守儿童生日聚会”。在每月最后一天,学校把当月生日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买来生日蛋糕和礼物,让过生日的孩子许心愿,吹蜡烛,大家一起跳舞唱歌。先后有600余人次参加过聚会。孩子们高兴地说:“这一天是最开心的日子!”
关爱站“五老”送亲情,留守儿童的感受是什么呢?赤水小学学生周梦茹在日记中说:“有人说我们留守儿童很可怜,可是我觉得很幸福。因为平时在学校,有老师关心我们。放假了,村关爱站的爷爷、奶奶对我们可好啦!农家书屋有好多课外书,我们可以看。还能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棋、做游戏、跳皮筋、看电视、做作业,一点也不孤单。大家说我们到了快乐之家!”
四、争取社会献爱心。
临渭区十分注意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给关爱站和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
一是捐资。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2012年因火灾造成严重损失。主任张芳玲在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建文的鼓励下,积极寻求社会支持。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慈善家何崇本、何崇源两位老先生,慷慨解囊,捐资40万元,使服务中心很快重建,并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捐物。中国安利公司渭南分公司,继去年给区上留守儿童捐赠厨房营养工程和体育器材后,今年又捐赠15架电子琴和音乐教材,惠及数个学校。市墨涵少儿书画院,不仅给留守儿童送书柜、文具,还为他们教绘画。
三是传授知识。湖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延安大学、渭南师院、陕铁院等省内外大学的志愿者,冒着酷暑、严寒到关爱站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同活动,教他们唱歌、跳舞、游戏、辅导功课、做作业,既让留守儿童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向往未来的情怀,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调研结束以后,经过精心准备,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局、市教育关工委于9月18日,联合召开了全市留守儿童关爱站临渭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了临渭区留守儿童关爱站建设经验,得到省关工委和市上领导的肯定和赞扬。现场会的召开,临渭区经验的推广和开花、结果,必将使全市近5万名留守儿童的亲情得到弥补,更加快乐地生活,更加茁壮地成长,广大“五老”在时代的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必将使全市留守儿童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地发展,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