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西畴县江龙村,连片种植的金黄色柑橘挂满枝头,进村路、入户路、环田路全部铺筑成水泥路面,一栋栋村民建盖的钢筋混凝土小楼拔地而起,安装的路灯收入眼底。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集居的贫穷山村,通过10年的大发展,从2004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30元发展到2014年人均收入超万元,初步建成了小康示范村。正在基地采摘柑橘准备外销的村民说,我们村的发展变化,是村党支部和村关工小组的老同志们花了不少心血换来的。
总结省、州、县在江龙村开展农村青年“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的工作,主要有四条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抓组织建设,着力选配好村关工小组带头人
江龙村有68户,283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自然村。2006年兴街镇党委挑选了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由外地退休回村的老教师、老党员刘超仁同志担任关工小组组长,2位老村干部、2 位老退伍军人为成员的关心下一代组织。刘老九十年代退休回村后,一直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和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他办事认真,工作扎实,在村民中有威望口碑较好。他接受关心下一代工作任务后,带领4位老同志入户了解青少年的情况和征求群众意见,并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和建议把青少年教育培养工作纳入党支部重要日程。大家认为,江龙村几十年的贫穷落后,关键是人才匮乏,全村没有一个大学生,近百名高初中毕业生没有人组织科技培训,没有一技之长都闲在家里,只有通过发展教育,着力开展知识青年的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至两门科技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党支部统一思想认识后,建立了刘超仁同志负总责(村换届当选支部书记),村关工小组成员和党支部委员分工负责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组织青年学科技奔小康的责任制,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齐抓共管,适应村一级现实需求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
抓活动阵地,着力提高思想科技文化素质
建立活动场所,是广泛在村民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学文化、学科技、奔小康活动的重要条件,它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活动空间,还能够把村民集中在一起,广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凝聚人气。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江龙村建立了占地146平方米的科技文化活动室和66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文化室设有藏书2500册的阅览室,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电视机,报刊杂志;活动场地设置有篮球场、乒乓球桌。多年来,他们以活动室和活动场地为载体,组织学习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开办农函大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学习种植、养殖、电器修理、经商、运输等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农闲和晚饭后时间,组织村民到广场唱歌、跳舞等民族文化娱乐活动;每年建党节、国庆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分别开展优秀党员、科技带头致富带头人、五好家庭、五好少年评比和表彰活动。随着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抓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民脱贫致富
江龙村有耕地210亩,水田、旱地各占一半,人均耕地仅有0.8亩。2004年成立村关工组时,全村农民处于整体贫困,没有一个大学生,社会治安混乱,环境脏乱差,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没人管,人心涣散。村关工小组与党支部分析研究,提出抓教育、抓科技培训、抓植树造林和抓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制作了“等着看不如自己干”、“齐心协力大干奔小康”的标语鼓舞斗志,从建水县引进柑橘苗党员干部试种逐步推广。到2012年,全村65户种植柑橘370亩,产量53万斤,收入67.9万元,产品直销越南,户均收入达9985元。结合市场用工需求请专家上实用技能课,组织50多名青年到浙江、深圳等地务工,每年为务工家庭带来50多万元收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把在外学到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技能带回家乡创业,推进了全村养殖业、经销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2014年村合作社与外地老板合作,采取老板垫付资金,村上土地入股,群众投工投劳,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建立了占地28亩(41个种植大棚)姬松茸种植基地,扣除每亩的成本,当年农民实得收入56万余元。全村培育养鸡、养猪、养牛大户带动养殖业发展,饲养业收入达42万元。开展运输服务,全村现有运输车31辆,运输业收入近40万元。
抓教育引领,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构建文明和谐社会,需要教育引领;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洽的新型关系,需要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江龙村党支部和村关工小组,始终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改善生态环境,教育引导村民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谐相处放在突出地位。如村关工组成立初期,每年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春节的茶话会,向他们报告家乡情况,听取他们汇报在外务工情况,增强他们热爱家乡情感,不少外出青年主动捐资助学助困和出资建设爱心广场。每年的几大节庆日,召开户主会或村民会,广泛征求建设新农村意见,引导村民和青少年参加义务植树造林、绿化村庄活动,引导村民捐资投工投劳,修筑了进村水泥路8100平方米、入户路6500平方米、环田小路600平方米;实施量化工程安装路灯13盏,改造厩舍建沼气池改善卫生环境;开通光缆电视和安装入户电话,目前全村拥有电话48部,手机200多部,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教育引导,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他们不仅仅满足物质方面的享受,更加充满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关心教育子女成长成才,创建和谐“五好家庭”和美丽家园,开展卫生健康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慰问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村里惟有的2户孤寡老人得到了大家的帮助照顾;近几年培养了6名大学生,近20名青年获得农函大毕业证书,推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