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寨门,一条清澈碧绿的小河从寨中“叮当”流淌,岸边垂柳、河上古桥,桥头是炊烟袅袅的农家,放眼望去,林木葱茏、古树参天,这就是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安龙县钱相街道打凼村。近年来,安龙县钱相街道打凼村村支“两委”及关工委在县委组织部、县关工委、街道党工委管委的指导下,坚持“党建带关建”,围绕“五好”创建总要求,充分利用打凼地利人杰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融入民族元素,关工委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为全村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助推了打凼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进校园”奠定儿童成长思想基础
打凼是布依民间武术村,村里的男性几乎人人都会武术,其一招一式自成一家,目前年龄最大、当地人称之为“武术泰斗”的王廷立,已90高龄,仍演武不息。为将布依武术世代传承,村关工委主动作为,将民族武术融进校园,午间在打凼小学开设民族武术课,由关工委副主任、布依武术传承人韦殿文担任教练,让布依武术在青少年中传承。同时,推进“双语教学”进校园,由韦殿文担任打凼小学“双语”教员,将文化知识传授寓于民族语言学习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文化知识和民族语言双促进,共同提高。打凼小学校长韦殿禄说:“布依武术已从防身向健身转变,在学校开设民族武术课,起到了强身健体作用,与‘文旅兴州’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体艺’进校园相契合,这一做法很有必要。”“我还会拉二胡,是村里‘布依八音坐唱’中的二胡手,只要身体不出问题,愿意继续为‘体艺’进校园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村关工委副主任韦殿文满怀激情地说。此外,村关工委还积极配合派出所、司法所、交警队等单位,推行“法制教育”进校园,定期到打凼小学开展法制宣传、交通安全讲座,以生动事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做文明人,教育青少年坚守法制底线,牢记道德防线。关工委成员还通过走村入户,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在全村营造起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良好氛围。
五老传授布依武术
“三个活动”营造儿童成长良好环境
打凼村有悠久的尊老爱幼、父贤子孝、妯娌和睦、婆媳得宜的优良传统,每年重阳节,村里都要举办长桌晏,以及孝老爱亲表彰活动,传承孝老敬老传统美德,节日当天,再现青年人给老年人梳头、洗脚、端茶、敬酒的情景,对孝老爱亲“好儿媳”进行表彰,这个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活动,在村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教育作用。被评为“好儿媳”的村民杨胜素,其公公过世得早,继父晚年瘫痪卧床,两年多坚持为继父端屎端尿,让老人安度余生,婆婆身体不好,兄弟病世,弟媳残疾,她年如一日照顾婆婆、侄女,背婆婆到屋外晒太阳,把两个侄女当亲生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拉扯大,从没有一声怨言,事迹在村里传为佳话,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村关委还根据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认真总结群众的家风家教,通过“五老”对好的家风家教进行广泛宣传,让好的家风家教得到推广,家风家教宣传活动的开展,予与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村民韦殿元,三兄弟都是各有妻室儿女的人,亲如一家,孝敬父母,两位老人晚年生活十分愉快,平时想到哪家就到哪家,三兄弟从不争土地,不争老人财产,他们的子女团结,也像他们一样孝顺,一大家子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其家风成了村里推广学习的典范。为保护青少年儿童的安全,村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余热,开展巡河护航活动,常到打凼河边、校园门口开展巡逻,形成经常性教育和宣传,不让青少年下河洗澡,不准用农用车拉学生,为青少年儿童安全保驾护航,村支两委、“五老”人员织密的这张安全网,成了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打凼村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形成了“家庭、学校、村关工委”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五老开展巡河检查
“三项培训”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少年有文化、青年有技术,是打凼村关工委工作的一部分,村关工委积极配合村支“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切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让适龄儿童圆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与此同时,立足本村实际,重点举办了厨师、绣娘、酿酒技术培训,让群众学到一技之长,不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目前,打凼村170名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100%,高中生10人,大学生18人。村民王子进、岑吉艳、王子江等参加厨师培训后,相继开办起了“布依手抓饭”、“布依八大碗”、“布依九缸钵”等特色农家乐;村民韦殿映、岑文芬参加绣娘培训后,带领群众开办起了传承布依布艺、编绣床单、被套、背带、鞋垫、围腰、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的家庭作坊20余家;村民韦殿进、韦福坤参加酿酒技术培训后,领建用打凼山泉水蒸煮、生态草药作“酒引子”(民间称“酒药”)、自产玉米高粱为原材料,酿造布依小锅酒的家庭小酒窖10余家;村民王钟参加技能培训后外出务工,在一家电子厂务工,每月工资5000多元,村里16至60岁人员共707人,劳动力618人,实现就业523人,除在家照顾老人,带孩子入学等特殊情况,所有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均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
五老配合开展青年农民厨艺培训
“三老议事”助推村级事业健康发展
农村有句俗话:“要得好,问三老”。打凼村在关工委工作的基础上,探索组建了“三老议事会”(即由“族老、寨老、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的议事小组),“三老”列席村支“两委”会议,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助手,参与解决邻里、寨里的矛盾纠纷,依靠其威信和地位,依据村寨条约进行调解,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矛盾不激化,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2018年,平寨组在修通组路时,测量来测量去,需从村民岑焕金家的厢房处通过,要占用房屋,群众不同意,通过“三老”耐心细致做工作,岑焕金同意拆除厢房让修路,打凼村和毗邻的坡硝村2000余群众受益。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村支“两委”积极采纳“三老议事会”的建议,按照“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的思路,将民族特色和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统一建设。于是,在青山秀水的映衬下,一幢幢青瓦白檐的房屋显得古朴自然,充满了民族特色,一条全长1013米的石板路,从寨门通往打凼的另一端。“三老议事会”将“村规民约”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狠刹 “歪风习气”,重拾文明节俭新风尚,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或屡禁不止,在村组、民族村寨造成不良影响的,根据村规民约条款作相应的处罚,加大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自觉摒弃比阔气、讲排场、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积极营造健康、文明、节约的社会新风尚,自“三老议事会”组建以来,打凼村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良好风气。
村关工委召开“三老议事会”
在如今的打凼村,村关工委“五老”人员参与村级事务已成为常态,补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五好”总要求,实现了无辍学儿童、无不孝顺子女、无青少年犯罪、少年有文化、青年有技术的“三无两有”目标,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