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临近春节,早就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苗族青年杨思武、熊思敏夫妇带着刚放寒假的孩子们打扫卫生,准备迎接崭新的一年
新仁苗族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覃洪亮与杨思武家孩子们交谈,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
上午,杨思武家的脱贫帮扶干部、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关工委第一主任杨波带着乡关工委的两名五老,送来了棉被、大米、食用油和春联、灯笼等新春礼物。寻常比较怕陌生人的几个孩子,看见“老朋友”来了,迅速地围过来,拉着关工委两位爷爷的手,高兴地汇报学期考试成绩,邀请关工委爷爷一起贴春联、挂灯笼。杨思武家能够过上如今的幸福生活,与乡关工委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2005年,杨思武、熊思敏夫妇外出到浙江等地打工,在工地干苦力活,一干就是十年。因长期外出、脱离监管,夫妻两前后共生育了5个孩子。2014年春节前夕,乡关工委在走访时,了解到杨思武家大女儿马上该上一年级,老二、老三已经到了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趁着乡关工委春节期间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尽责优教”培训,把杨思武夫妇纳入了当年的培训对象,动员夫妻两回乡务工,履行家长职责,照看孩子读书。
回忆起参加“尽责优教”培训时的场景,腼腆内向的杨思武满怀感激地说:“要不是乡关工委的几位老人家语重心长的教诲,自己不会认识到家庭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总认为只要能打工挣钱,让孩子们有吃有穿,奶奶照看着读书就行。要不是乡关工委一直的帮助,自己更不会在2017年就顺利脱贫,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2015年初,杨思武夫妇返乡后,因长期外出,家中人多地少,靠山里的几亩薄地,务农根本无法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乡关工委及时跟进,为杨思武协调了群益村综治协理员的岗位,每月有1570元的报酬;为熊思敏协调了邻村棉被加工厂的工作岗位,每月近两千的工资,基本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难。夫妻两也彻底安下心来就近务工,陪伴孩子们读书成长。
新仁苗族乡关工委老同志与杨思武家一起贴春联
杨波和乡关工委几位五老的指点下,吃苦耐劳杨思武还利用闲暇时间,开起了酿酒的家庭作坊。2017年,杨思武与很多贫困户一起,顺利脱贫了;2018年,在原来一层楼房的屋顶,加盖了二层楼房,一家人住上了宽敞亮堂的大房子。
走进杨思武的新家,一楼是十多个发酵玉米酿酒的大缸子,旁边堆积了很高一堆收购来的玉米。杨思武高兴地说:“因为采用传统的酿酒工艺,酒的品质较好,远近村民都很喜欢,每个星期要酿两三百斤酒才够卖”。在新建的二楼客厅里,宽敞的沙发、整齐的窗帘,宽屏电视、饮水机、茶几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今年,全家人每人新添置一套靓丽的民族服装,整整齐齐地挂了一整排。
新仁苗族乡关工委为杨思武家送来春节慰问品
说起如今的生活,杨思武高兴地和关工委老同志们算起了账:自己当村综治协理员,每年有1.8万元工资;妻子在村委会担任童伴妈妈,每年也有1.8万元的工资;加上酿酒作坊每年近两万元的收入,一家人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比起外出打工的颠沛流离,现在每天早上能自己送孩子们上学,下午能接孩子回家,走在家门口宽敞平整的通村水泥路上,这份安稳踏实和幸福感受,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