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西南州关工委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省关工委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心,紧扣主题,发挥优势,积极作为,突出党建带动关工委建设,扎实开展“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强化工作保障,促工作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及关工委高度重视,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建带关建”暨“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的长效保障机制,促进了“联动共建”工作的部署落实。
(一)抓机制保障。2009年3月,州委、州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关心下一代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2011年3月,州关工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州开展“五好”关工委创建活动意见》《关于“五好”关工委考核评分标准的通知》;2015年4月,经州委同意,州委党建办、州委离退局、州关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党建带动关工委工作联动共建”机制的实施意见》;2017年3月23日,州委常委会下发了七届〔2017〕12号会议纪要,就落实“党建带关建”暨“五好”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各县(市、新区)党委及州直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这些《意见》及《会议纪要》的下发,为有效推进“党建带关建”提供了保障,并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部分工作还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抓队伍保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黔党发〔2007〕22号文件、省委2013第33号常委会议纪要等文件精神,指导县级关工委做好办公室人员的调整充实工作,目前县级关工委办公室人员均达2-4名,为推动“党建带关建”提供了服务保障。二是结合基层实际,积极培植“新五老”(即:老党员、老村干部、老艺人、老土专家和民族寨老等)充实到关工委工作队伍,为推动“党建带关建”提供了人力保障。三是采取专题辅导、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基层关工委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为推动“党建带关建”提供了能力保障。如:今年10月24日至26日,我们举办了全州关工委系统在职干部业务培训班,共170名在职干部参加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履职能力。
二、发挥五老作用,促活动开展
全州各级关工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党建带关建”为抓手,充分发挥五老作用,深入开展教育引领、关爱帮扶、科技服务等活动。在教育引领方面:今年来,共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40余场次,参与五老人员1025人,受教育青少年12万余人次;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260余场次,参与五老人员1490人,受教育青少年13万余人次。在关爱帮扶方面:今年来,共开展“六一”慰问200余场次,发放慰问金、物资205万余元,受益学生5万余名;在普安县、晴隆县开展“托起明天的太阳”关爱帮扶活动,发放资助金15万元,资助留守儿童300名。争取省关工委支持,在全州12所中小学开展“开学季·关爱行”活动,发放资助金30万元,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和品学兼优学生720名;配合教育部门共开展中小学生心理教育辅导300余场次,受辅导学生2万余人次。在科技服务方面:今年来,共开展科技培训100余场次,培训农村青年近1万人次。鼓励和支持五老人员采取领建和结对帮扶等形式,带领群众发展致富项目,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兴义市捧乍镇堡堡上村支书、关工委主任颜克海,带头发展蔬菜种植项目90余亩,吸纳贫困户特惠贷13户36万元,户均年分红4.32万元。
三、积极探索创新,促成效提升
近年来,黔西南州各级关工委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推进“党建带关建”暨“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工作,并取得新成效。
(一)探索召开现场推进会,力推“党建带关建”。2015年5月,经州委同意,州关工委作出了以召开现场推进会形式,推进“党建带关建”暨“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的工作部署。即从该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全州“党建带关建”暨“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每次覆盖三个县(市、新区),每个县(市、新区)观摩2-3个示范点。目前,已轮回在12个县(市、新区)召开了现场推进会,观摩了28个(村、社区、学校、企业关工委)示范点。现场推进会的召开,既总结交流了各县(市、新区)的成功经验,又引起了各县(市、新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成效明显、亮点突出,达到了“比、学、赶、超”的目的和效果。目前,全州已建立关工委组织2649个,其中开展“五好”创建达标的基层关工委2083个,“五好”率达78.63%,“党建带关建”工作覆盖率达100%。
(二)探索关爱活动载体,助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是探索实施“两史”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今年初,州教育系统关工委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将22所中小学作为全州首批“两史”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的学校,创建结束后,将召开经验交流会议,宣传和推广该项工作。二是创新开展家长学校创建活动。州、县两级教育关工委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新开展家长学校创建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兴义、兴仁、安龙、普安、贞丰、义龙等六个县(市、新区)被省教育厅关工委列入首批“省级家长学校教育试验区”;2017年,义龙新区被教育部关工委确定为全国10个“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实验基地”之一。三是深入开展“老校长下乡”“工匠进校园”试点工作。2016年,黔西南在安龙县分别启动“老校长下乡”和“工匠进校园”试点工作,在州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指导下,目前全州有已27所中小学开展“老校长下乡”,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开展“工匠进校园”试点工作,为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增添了活力。
(三)探索组建政法关爱组织,提升法治帮教成果。2017年4月,在州委副书记、州委政法委书记穆嵘坤的指导下,我州挂牌组建了由州委政法委、州法院、州检察院、州公安局、州司法局、兴义监狱、海子监狱等部门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政法系统关工委。州政法系统关工委挂牌成立后,立即组织对全州政法机关进行调研,指导全州9个县(市、新区)建立了政法系统关工委,进一步提升了关心下一代工作覆盖面。州、县两级政法系统关工委成立后,充分发挥五老作用,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关爱帮扶等工作。仅2017年,州、县两级政法关工委共开展法治进校园宣讲172场次,受教育青少年15万余人次;共办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468件,为186名未成年人追回抚养费170余万元;开展“爱心捐赠·放飞梦想”捐资助学活动,为全州300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90万元。
(四)探索“1+1”等形式,强化五老队伍建设。针对五老骨干队伍后继乏人的实际,全州各级关工委探索采取“1+1”“1+N”等形式,不断加强基层关工委五老队伍建设。如:贞丰县采取关工委+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教师退休协会、兴仁县采取村党支部+关工委+企业、册亨县采取村党支部+关工委+老年协会、望谟县采取村党支部+关工委+学校、义龙新区采取镇关工委+镇教育集团关工委+教师退休协会等形式,既加强了关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又解决了基层关工委五老人员匮乏的问题。目前,有近1.5万名五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达到了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落实的目的。
(五)探索“两联三共”工作法,助推移民搬迁。在脱贫攻坚期间,我州共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2个,拟安置移民71654户327526人。为助推移民搬迁工作,州、县两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及关工委按照“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建关工委”的要求,探索在各县(市、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7个关工委组织的基础上,今年又推行“两联三共”(即建立联合党支部、联合关工委,协助开展共建、共推、共帮活动)工作法,在安置点建立7个联合关工委,配合党委、政府做安置地群众工作,解决移民创业就业、感情融合及随迁子女入学等服务工作,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两联三共”工作法的探索,即创新了组织建设模式,又充分发挥了阵地作用。如:兴义市坪东街道南兴社区联合关工委,该关工委的常务副主任杨廷奉,既是普安驻兴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又是南兴社区老干部助推新市民计划联合党支部书记。联建组织形式,实现了“党建带关建”两不误双促进目标。又如:贞丰县水景湾联合关工委开设了“四点半”学校、“周末小课堂”、“家长大讲堂”、“假期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为新市民社区学生开展文明礼仪、生活常识、作业、手工、书画、音乐、国学、舞蹈等教育辅导,累计教育辅导社区儿童1800余人次,联合关工委的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今年8月27日至28日,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推进会在我州召开,分别观摩了南兴社区、水景湾等地联合党支部和联合关工委,“两联三共”工作法得到了全省各地参会领导的纷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