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海门市深入推进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创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全市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达255个,占全市社区(村)总数的95%。关工委作为创建工作的实施单位之一,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六个到位:
一、思想认识到位,自觉把“创零”工作作为关工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帮教失足青少年和有不良行为的“问题”生,小则关系到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大则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基于这样的认识,市镇村三级关工委及广大“五老”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把“创零”工作抓在手上。许多村和社区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说,“创零”工作和校外辅导站建设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两个重头戏,好比鸟的两翼,车之双轮,必须花同样的精力、下同样的功夫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工作机制到位,实现青少年特殊群体关爱网格化。为了准确掌握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现实表现、家庭情况,特别是失管、失足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情况,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全市各村、社区全面建立“五定一关爱”工作机制,即:定区域,以原有自然村为一个区域;定对象,区域内所有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都列为关爱对象,突出6类青少年群体(家庭困难学生、学业后进生、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外来工子女、单亲子女等未成年人);定责任人,每个区域挑选2—3名工作尽责、富有爱心且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五老”骨干,负责该区域的关爱工作;定内容,了解掌握区域内在校学生是否存在违反社会公德和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以及其他特殊群体的相关情况;定时间,每季度或每半年“五老”向村委会、关工委交流一次情况。并将“五老”了解掌握的情况汇总梳理后,分别与学校、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同时,关工委采取个别谈心、结对帮扶,真正实现对关爱教育青少年全覆盖。
三、法制宣传教育到位,增强青少年的守法意识。2015年,全市共有矫正对象105人,其中交通肇事、打架斗殴、盗窃占60%以上。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组织和发动各级关工组织,利用校外教育辅导站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突出《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市关工委与司法局编写了通俗易懂、问答式、以案释法《青少年学法手册》,会同公安局制作法制讲座专题片,以视频形式让青少年收看。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全市中小学校还开展了寓教于乐、知行并举的“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一次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
四、结对帮教措施到位,尽心竭力做好转化工作。2015年,市关工委与司法局联合发文,就组织“五老”参与社区矫正对象转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年中,“五老”分别与37名被判刑的未成年人和170多名有这样那样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结对帮教帮扶,通过分类施策、因人施教,绝大部分人得到转化和纠正。考虑到一些矫正对象的父母不希望、本人不欢迎外人与之联系帮助,唯恐外露情况,日后影响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五老”十分注意方式方法,具体帮教过程采取“五明访”、“四暗察”,即矫正对象在定期集中学习汇报前、遇到实际困难时、生病住院、过生日和家庭发生纠纷时明访,给予关心、鼓励、慰问,解决具体困难;在矫正对象集中学习后、人际交往异常、情绪波动和遇到挫折时暗察,观察其动态,分析原因,了解掌握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教。
五、网吧义务监督到位,净化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痴迷网吧也是少数未成年人失足的诱因之一。近年来,我们采取4项举措加大了“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力度。一是调整充实义务监督队伍,一些年迈体弱有病的不再参加义务监督,充实了一批60岁左右素质好、责任强、身体好的刚退休的同志,履行义务监督网吧职责。二是把是否有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及绿色上网、安全防范等作为监督网吧重点内容。三是重视重点时段、重要时期的义务监督。四是按月汇报制度,及时把巡查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市关工委,以增强“五老”的责任心,促使网吧义务监督工作到位。
六、考核激励到位,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依靠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各基层组织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市综治委自2014年起,专门发文制定海门市平安法治村(居)竞赛实施办法,明确了竞赛的六项具体内容,其中“无未成年人犯罪的”列为竞赛内容之一。竞赛实行年度奖励,对获评“平安村(居)”的给予每个村、社区干部2万元工作奖励。这一办法的实施,使村(居)干部更加关心和支持广大“五老”参与创建工作,有利于发挥“五老”思想教育上的示范作用、帮教帮扶上的骨干作用、净化环境上的监督作用,使创建工作有序有效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