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资兴市关工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重要基础工作来抓。积极探索和把握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建设的建立以明德修身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形成家庭主导、家校联动、“五老”助推的教育引导模式,不断增强家庭教育的活力和动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庭主导作用
坚持以家庭教育为基点,从家长素质、健康教育入手,帮助和引导孩子修身立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是更新观念,强化责任。在全市开展“做合格家长,育合格人才”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工程,在乡镇、社区创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请专家讲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教与成才》、《教养与教化》等知识;利用新闻媒体、文化文艺等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引导家长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子女教育、个人行为与孩子学习、良好愿望与教育方法的关系,加强教育好子女的责任感。据统计,全市共开办家长学校55所,其中被省授牌的省级示范家长学校3所、市级示范家长学校7所。每年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达6万多人次,涌现了一批“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典型,我市被评为郴州市“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并受到省关工委的肯定和表彰。
二是树立榜样,培养良好家风。以“好家风”建设为载体,在全市开展“立家规,育家风”训练活动。动员户户写家规,立家训,营造家家重家教、正家风的良好风气。以村和社区为单位将各户家规内容记录入册,制作牌匾作为家庭成员的座右铭。据统计,全市立规挂牌1.1万多户,其中有少年儿童的家庭占90%以上。与此同时,帮助和引导家长按照家规家训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人格品德,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孩子从孝亲敬老、关心他人、不争抢东西、给人让座让路等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是改进方法,增强施教能力。注重转变教育方式,由权威式、说教式、打骂式转变为平等式、传导式、文明式教育。创新教育形式,改单一呆板教育为春风化雨、生动活泼的感化引导教育。不少家长学会用理想信念引领、亲情情感熏陶、人格品德感染、行为形象影响等有效形式,引导和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都镇石拱村村民谢平洋,夫妻俩都是残疾人,且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重视对孩子的教养,靠身残志不残的精神,靠艰苦创业、勤俭持家、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人格品德教育和影响孩子。两个女儿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感受到父母的人格力量,自觉地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和良好品德回报父母的恩爱。大女谢仙湄2012年考上了西南大学,小女儿上初中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搞好协调配合,发挥家校联动作用
市关工委联合教育部门,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促进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通过信息联通、教育联动、文化联建等方式,不断提高家校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是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家校联动机制。目前,已经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家校监护制度》、《家长与老师对话制度》、《孩子与家长、老师对话制度》等四项制度,针对留守儿童还设立了监护网络、联系卡和个人档案。按制度规定开展各类活动,交流孩子在家、在校学习和表现情况,研究和落实联动教育和管理措施,让家长和老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个性特点和能力特长,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打好基础。这些制度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和心灵沟通的纽带作用。
二是加强家校教育联动。坚持观念理念联通,教育引导联动,家校互辅互助,努力激活孩子内在活力,更好地将教育动能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市立中学女生王梦荣,从小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优异,升高中时,以优等生被市立中学录取。进入高中后由于外界影响,一心追求时髦,不抓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发展到厌学逃学、“打死也不上学”的状态。其母李莲英对女儿的突变非常痛心,但对教育好女儿,没有失去信心。为了从失误中拉回女儿,她与老师商定采用家校联动的教育方式进行帮助。在家时,妈妈多陪伴,多关心,多交流,周末亲自接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学校,老师多关心,多辅导,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梦荣的学习态度虽有改变,但由于耽误的功课太多,在高一第二学期中考时成绩仍然靠后。中考后学校开家长会,要求每个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王梦荣在信中写道:“我发现自己在这个金子堆里根本就是一粒不发光的沙子。我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妈妈,你放弃我吧!”妈妈看了这封信后,深感女儿仍然缺乏求学上进的信心。在信上写了鼓励的话:“乖女儿,你永远是妈妈最棒的女儿,妈妈相信你,沙子一定能磨出金子的光芒”。妈妈的鼓励,给了女儿信心和力量。她下定决心,按照母亲的期盼和老师的教导,发奋努力,最终考取江西师范大学。得到喜讯的妈妈和老师都非常激动,深有感触地说:“家校联动教育好,沙子磨出了金子的光芒!”
三是打造校园家庭文化。我们联合宣传、教育部门帮助和引导各级学校根据实际,准确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爱学、好学、励志的校园文化。还发挥学校文化优势,组织老师到学生家中指导家教,传导文化修养,培育浸润心灵的“三心”(爱心、孝心、感恩心)家庭文化。同时,学校还加强师德建设,规范老师行为,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形象感染和影响学生;要求家长在道德品质、文明言行上,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带出好家风。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优化职能服务,发挥“五老”助推作用
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五老”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和感情优势,不断将“五老”优势转化为工作活力和工作成果,为青少年茁壮成长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为了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状况,探索家庭教育规律和特点,组织“五老”开展摸底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等类型的调研。写出《加强家庭教育,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实施“251”工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健全家庭功能,开展健康教育》等专题报告。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批转了3个报告。还成立由市关工委主任负总责,分管领导联系的家庭教育指导协调小组。两办下发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意见》的专门文件。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组织协调和机制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实行科学指导。为有利于指导和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经过市委同意,市关工委策划实施“251”示范工程。即组织2千名身体好、有能力、责任心强的“五老”人员,每人联系和助推5户不同类型的家庭,共启动1万户作为示范户。“五老”人员按照家庭教育首要的是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才是教育方法的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找准各个家庭和孩子的主要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帮助健全家庭功能,开展健康教育,改善家庭育人环境。同时,还针对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在送温暖、解困惑、启心智、助园梦等方面积极作为。三年来,共结对帮教失足未成年人回归正道80多人,助学助困800多人,帮助实现大学梦50多人。目前,这些“五老”联系的家庭变化明显,其中60%的家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网迷变成了学习尖子,问题家庭变得温馨幸福。
三是运用典型推动。注重通过典型指导和推动工作,市关工委领导成员一人一个联系点,每年带着任务到点上找思路,找办法,创造经验指导工作。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确定示范点。在点上探索突破难点的办法,按照要求做好规范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同时,注意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3年来,先后总结推广《五老助家教,家庭大变样》、《当好第一课堂老师》、《陪同儿子一起成长》、《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家教》等6个先进典型经验,许多家长深受教育和启发,有的家长还跑到几十里外去登门求教。全市组织巡回宣讲,以典型事例,用家长自身经历和感人故事传授经验,有力地推进了家庭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