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工委推进“校站结合”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建立健全“校站结合”工作机制为抓手,以加强辅导站(点)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升校外教育水平为目标,扎实推动“校站结合”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有效机制,切实保障“校站结合”扎实推进
我区积极尝试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和保障“校站结合”深入开展。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校站结合”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组织工作机构。区关工委积极协调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研究落实省、市关工委分别和省、市委组织部,省、市教育厅(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大学生村官参加辅导站工作和“校站结合”的两个文件精神。2014年2月,区关工委联合区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的意见》,联合区教育局下发《关于推进“校站结合”,提高青少年校外教育水平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全区“校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区关工委主任王胜德任顾问、区关工委副主任张庆爱任组长、区教育局副局长岳进明任副组长,全区各中小学校长、各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校站结合”推进工作。建立“校站结合”衔接机制。建立了各中小学负责人、担任村(社区)两委副职的大学生村官,兼任校外教育辅导站副站长制度、校站联席会议制度和在职教师校外辅导员担任“校站结合”联络员制度。各中小学校长、各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以全区“校站结合”领导小组成员的身份,贯彻落实上级“校站结合”工作部署,召开校站联席会议,组织“校站结合”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协调解决“校站结合”中遇到的难题。建立校外辅导员考评奖励机制。区关工委与教育局联合设立了校外辅导员专项表彰奖励项目,根据校外辅导员在校外教育辅导站上课时间、教案数量、创新创优成果等情况给予奖励,并在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时优先考虑。区关工委、区教育局每年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学校年度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委组织部还将大学生村官履行校外教育辅导员职责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二、深化联办共建,加强校站互动,积极推动 “校站结合”深度融合
为了使“校站结合”更具可行性,区关工委与教育局深入全区镇村调研,根据实际,研究了“校站结合”的原则、目标和校外辅导站(点)人员配置等问题,为推动“校站结合”工作打下了基础。合理布局“校站结合”站点。根据全区各镇经济社会发展、区位环境、教育资源布局的差异和中小学校及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具体情况,坚持联办共建原则,对“校站结合”的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进行筛选配对,合理确定“校站结合”站点设置。全区15个镇,每个镇中小学都与该镇关工委选定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镇,建立3个示范站、1个优秀站;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镇,建立5个示范站、2个优秀站。目前,全区联办共建校外教育辅导站487个,实施“校站结合”90个,其中示范站64个,优秀站26个。精心配置联办共建辅导力量。协调区教育主管部门、区委组织部按照示范站和优秀站的标准,每个站配置3名在职教师、2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校外辅导员。同时,各镇关工委还广泛聘请当地文化名人、才艺能人以及在校大学生等多类人才,利用节假日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站活动。目前,全区在校外教育辅导站担任辅导员的在职教师270人、大学生村官180人、社会志愿者数百人。密切学校与校外辅导站互动交流。在职教师、大学生村官、社会志愿者和“五老”人员,共同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已成为“校站结合”工作新常态。在职教师校外辅导员作为“校站结合”联络员,担负及时通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积极参与假期辅导站活动的筹划、设计、组织、实施等工作。各级关工委通过经常走访学校了解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和学生在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据统计,全区每月坚持入站参与校外辅导活动4次的在职教师有66人,坚持每月参与校外辅导活动2次的在职教师有60人,开展的各类辅导活动达数千场次。全区各级关工委到中小学举办“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教育、“国家宪法日”报告会、法制教育讲座、抗战故事进校园等活动140余场,受教育的青少年10余万人次。
三、加强站点建设,提升内涵质量,努力夯实“校站结合”工作基础
按照“完善机制,提高水平,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 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站点管理,积极推动校外辅导站提升内涵质量。加强辅导站硬件建设。去年,区关工委用省关工委奖励的2万元、扶持的1.8万元,以及自筹2万多元资金,为4个村、社区添置18台电脑。各镇也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电子阅览室,柘汪镇西棘荡村、中林子村自筹资金新建3个电子阅览室;海头镇海后村投入20余万元,建起了舞蹈训练、乒乓球、棋牌等9间专用活动教室,添置16台电脑建起了电子阅览室。目前,全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电脑拥有量164台,其中上级配发121台,自筹资金购置43台,建成电子阅览室20个。提升辅导站服务功能。随着校外辅导站软硬件建设的不断加强,其服务功能也显著增强。亲情视频、课业同步学习辅导等许多新拓展服务项目深受青少年青睐,许多校外辅导站的辅导项目正由单一的传统型服务向多元化发展,校外辅导站功能正从需求普惠型向个性拓展型延伸。石桥镇东温庄村校外教育辅导站的辅导项目已由传统的课业辅导、书报阅读拓展到电脑培训、乐器习练等10余个种类。宋庄镇沙口村校外教育辅导站开设了电子小课件制作、电脑绘画等许多新项目。规范辅导站管理。全区各级关工委以创建“五有”校外教育辅导站为契机,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了校外辅导站岗位责任制,制定了校外辅导站管理、辅导日活动、走访、校站共建、重点帮教、好少年评比等规章制度,同时,认真做好辅导站年度工作计划、暑寒假活动安排等,形成了规范的工作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校外辅导站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广泛开展活动,强化育人效果,有力彰显“校站结合”生机活力
近年来,全区各级关工委、校外教育辅导站,紧紧依托“校站结合”这个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有力提升了校外教育效果。宋庄镇各社区(村)辅导站与镇区各中小学全面实现了“校站结合”,去年在青少年中重点开展了“践行中国梦”、“八礼四仪”主题教育,组织青少年参加《阳光少年网》举办的“中国梦·幸福年”征文和“明八礼四仪,做阳光礼德少年”知识竞赛活动。沙口村辅导站副站长、在职教师张琳报送的《我的家乡—连云港》获得征文三等奖;小学生张子豪“八礼四仪”绘画作品获得图片二等奖,该村校外教育辅导站被评为全省“十佳辅导站点(学校)”荣誉称号。今年,宋庄镇“校站结合”重点突出“学法守法,崇德立德”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5月份在中小学校中开展了《学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校园》巡回报告会活动,7月份举办了“铭记历史,不忘国耻”——青少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演讲比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海头镇“校站结合”重视强化青少年兴趣培养和技能拓展。镇校外教育中心站聘请了6名有专业特长的老师,开办了舞蹈、美术、声乐等辅导班,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还对各村的校外辅导站教师进行培训。近年来,全镇校外教育辅导站先后辅导学生2000余人,在市(区)组织的有关比赛中多次获奖。金山镇西张夏村“校站结合”强化“未成年人零犯罪村”创建,充分发挥在职教师、大学生村官、“五老”优势,把村里的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及有不良行为和父母监护不力的青少年全部建立动态管理档案,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帮教,跟踪教育。从2010年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村”以来,全村无一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怀明因工作成绩突出,被省综治委评为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先进个人。
“校站结合”有效调动和整合了教育资源,开辟了校外教育新视野,拓展了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活动空间,提升了育人效果,有力激发了校外教育辅导站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