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
做好关工委援疆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福建省厦门市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对口援疆工作和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怀着深情厚意,赴新疆吉木萨尔县深化对口援疆共建。
9月4日至9日,福建省厦门市关工委副主任、组织委主任张鸿平,受市关工委主任、市委原副书记陈秋雄委托,带队赴吉木萨尔县开展对口援疆共建活动,湖里区关工委副主任、区慈善会会长刘芳坤,厦门科宏眼科医院副总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赵贵荣,厦门科宏眼科医院董事长助理、关工委秘书长陈建良等随队前往。当地吉木萨尔县县委副书记、厦门市援疆分指挥部指挥长陈志雄、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赵斌、县委常委李超峰,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锐敏等领导陪同。
9月5日,在吉木萨尔县“同心志远?善行北庭”9?5中华慈善日暨第五届捐资助学活动现场,厦门市关工委一行现场向吉木萨尔县捐赠15万元现金及5万元爱心物资。
“援疆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双向奔赴。我们由单纯的资金支持拓展到技术支撑,由单位交流到深层次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未来会进一步深化合作,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为边疆发展培育更多栋梁之材。”张鸿平的这段话,精准道出了厦吉两地关工委多年来对口共建的深厚情谊和深化发展。此次他带队赴吉木萨尔县,通过“签约+座谈+慰问”的立体化行动,既延续保持了帮扶助学的“温度”,更通过长效机制建设拓展夯实了援疆工作的“厚度”。
签约筑根基:两项协议锚定民生与教育双发力
在捐资助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厦门市关工委与吉木萨尔县关工委、厦门市科宏眼科医院与吉木萨尔县中医院分别签订援疆协议,从“教育共建”与“健康守护”两大维度,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其中,厦吉两地关工委的协议聚焦教育帮扶升级,明确将延续并深化“书香校园”建设——继2023年为吉木萨尔县打造图书室后,此次将进一步扩充图书资源,并设立专项助学基金,精准帮扶家庭困难学生;同时,双方约定扩大“红领巾小小讲解员”互访研学规模,让更多吉木萨尔的孩子走进厦门感受特区魅力,也让厦门青少年了解边疆故事,以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厦门市科宏眼科医院与吉木萨尔县中医院的合作,则直击当地青少年用眼健康痛点。根据协议,厦门将通过“组团式”援疆模式,派遣眼科专家定期驻点、开展远程会诊,并协助当地医院完善眼科诊疗设备,构建覆盖县域的青少年视力健康筛查与干预体系,让边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将“健康中国”理念落实到边疆。
座谈谋发展:两场交流打通医疗与教育协作堵点
签约仪式后,张鸿平一行马不停蹄前往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与医院负责人、医护代表及教育工作者召开专题座谈会,聚焦“医疗资源下沉”与“教育帮扶提质”两大议题深入交流。
在与县人民医院的座谈中,双方重点探讨了“医教协同”模式——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儿童的健康管理难题,计划联合开展“健康进校园”定期筛查活动,由厦门医疗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将健康检查与健康教育结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县中医院的座谈则围绕眼科专科建设展开,厦门专家团队详细了解当地眼科诊疗现状,承诺将通过“线上培训+线下带教”的方式,为县中医院培养本土眼科人才,真正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两场座谈会不仅明确了后续合作的具体路径,更传递出厦门市关工委“精准援疆、长效援疆”的理念——不搞“一刀切”的帮扶,而是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定制方案,让每一项合作都能落地见效。
慰问暖人心:六户家访传递跨越民族的关爱
“张爷爷,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像你们帮助我一样,帮助更多人。”在泉子街镇小学六年级学生姬雅杰家中,这个品学兼优的女孩眼眶泛红地说。姬雅杰是吉木萨尔县20名“新时代好少年”之一,母亲去世后,她不仅要照顾四岁的弟弟,还要帮父亲干农活、做家务,却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张鸿平特意为她带来了学习用品和助学金,详细询问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她“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实现梦想”,并叮嘱当地关工委干部要持续关注姬雅杰的成长,及时解决她遇到的难题。
此次家访,张鸿平一行先后走进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大有镇、泉子街镇的六个困难学生家庭,涵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四个民族。每到一户,他们都送上助学金和慰问品,与家长亲切交谈,了解家庭收入、孩子学习状况等,同时向家长们宣传国家的援疆政策和教育扶持措施,鼓励家长们树立信心,与学校、社会一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签订协议夯实合作基础,到座谈交流破解发展难题,再到入户慰问传递真情,厦门市关工委此次对口援疆共建行动,以实际行动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未来,厦吉两地关工委将继续深化合作,在教育帮扶、文化交流、民生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让跨越山海的情谊不断升温,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关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