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关工委精心策划、统筹推进,联合相关区关工委及中小学,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依托“历史沉浸+科技融合+实践体验”多元模式,推动红色教育走出课堂、融入实景,在生动实践中浸润心灵,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
历史寻根:在建川博物馆叩响岁月回音
10月11日,成都市关工委联合青羊区关工委、金沙小学,组织百余名青少年走进大邑建川博物馆聚落,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历史寻根之旅。活动紧扣“实物见证历史、场景触动心灵”的主线,同学们依次参观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日本侵华罪行馆及红军长征在四川纪念馆等核心展陈。


在珍贵的历史照片与实物展品前,同学们驻足凝视、认真聆听讲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真实可感。在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同学们身着校服、佩戴红领巾,面对肃穆的英雄塑像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回荡广场,爱国情怀在仪式中深化升华;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上,一枚枚斑驳的手印无声诉说着先辈的坚守;日本侵华罪行馆内的历史证据,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本次活动通过系统参观与沉浸式仪式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历史回响中接受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的深刻洗礼。
科技赋能:在生物城探索红色科创融合
10月23日,成都市关工委联合金牛区关工委,带领行知小学百余名学生走进天府国际生物城,开展“红色科技润心,报国励志笃行”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构建“故事浸润+实景探秘+动手实践”的创新路径。


同学们首先聆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的“红色科学故事”。随后,借助裸眼3D光雕、粒子追踪等先进技术,探秘“地下智慧工厂”,直观了解污水净化全流程,感受AI智能控制的精准高效。在数字科技展厅,同学们通过人机交互设备,系统认识我国治水技术的发展历程。“水质净化实验”“水动力竞技”等实践环节,让同学们在“浊水变清”的挑战和火箭调试中,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与乐趣,深刻理解“勇攀高峰、精益求精”的红色精神与科技报国的内在联系。
情景再现:在角色代入中感悟初心使命
10月28日,成都市关工委联合成华区关工委,组织双水小学百余名学生赴大邑育滋公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信仰”主题研学。上午,同学们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展陈,通过文物、照片和文献,系统了解教育家、革命家李育滋先生的生平事迹。随后的剧目互动环节,学生化身“小演员”,情景演绎1947年地下工作者坚守信仰、传递火种的故事,许多同学感叹“革命历史原来如此鲜活震撼”。“手作立体瓦当”活动将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寓教于乐。


下午的“重走长征路”模拟行军,让同学们在跨越障碍中体会红军征途的艰辛;在“战地医院”环节学习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深化对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最后的“手作火炬”与传承仪式,则象征着红色信仰的代代相传。整场活动通过情景体验与实践教育,将红色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课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关工委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本次系列红色研学活动,是市关工委立足青少年认知规律与兴趣特点,创新育人方式的具体实践。从建川博物馆的历史寻根,到生物城的科创融合,再到育滋公馆的情景再现,三场活动各具特色、层层递进,构建起多维度、场景化的红色教育体系,推动红色基因在沉浸体验中实现具象化、趣味化、生活化。
下一步,成都市关工委将持续聚焦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核心任务,进一步整合全市红色资源与优质实践平台,不断探索红色教育新形式,策划推出更多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让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赓续绵延,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增长知识才干,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