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陕西省铜川市关工委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市一叶舟润苗志愿服务协会联合锦园、朝阳等6个社区开展的共计六十余场暑期公益课程圆满结束。一叶舟老师们不辞辛劳,精心备课,反复打磨从桥梁搭建到文化传承、从科学探索到创意实践等各类课程内容。课堂上全情投入,耐心解答、细心指导孩子们。夏日里不顾汗水湿透衣衫,穿梭于各社区,坚持用清晰声音传授知识。正因老师们如此付出,我们才见证孩子们创造的惊喜,看到他们实践中的成长。
废旧材料变身“超级工程”-桥梁课程
从“不可思议的长桥”到“会动的开合桥”,孩子们用瓦楞纸、塑料瓶、雪糕棍等废旧材料,造出了能让钢珠平稳通过的“长桥”,设计出可升降、旋转的“开合桥”。他们不仅学会了“三角形结构更稳固”“拱桥能分散压力”的原理,更在小组协作中懂得了分工与包容——当桥面塌陷时,有人提议增加桥墩;当开合装置卡住时,大家一起调整齿轮角度。这些尝试,正是工程思维与合作能力的萌芽。
传统与创意撞出火花-人文课程
雪糕棍上被添上荧光贴、网楞纸如陕北秧歌扇的红绿绸缎,挥舞时夺人眼球;非遗灯笼的竹骨外,蒙着绘有现代卡通的彩纸,福字与各种卡通图案奇妙共存。他们不仅学会了“扇骨要对称才稳固”“灯笼蒙皮要绷紧才透亮”,更在剪纸纹样与气球造型的碰撞中,明白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被双手重新点亮的生活美学。
教室里的“探索家”-科学课程
弹力小车竞速赛上,孩子们发现“气球吹得太满会爆,太瘪则跑不远”;污水过滤装置前,他们盯着海绵吸附泥沙、细沙阻挡杂质,突然懂了“层层净化”的奥秘。从“为什么弹力能驱动小车”到“怎么让过滤更快”,藏着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气球与吸管的组合、橡皮筋与瓶盖的奇妙联动,更让他们看见: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实验室。
教室里的“小小传承者”-非遗课程
面塑课上,老师耐心讲解手把手教学捏制蘑菇屋,孩子们真正明白“纹路太浅显平淡,太深易断裂”的含义;扎染课上,他们用线将白布捆勒出轮廓、看着蓝色染浸布面、留白守着原色,忽然悟了“蓝缀白间”的雅致;剪纸课上,剪刀游走间,有着传统吉祥寓意与现代生活图景的交相辉映;钩织课上,通过学习短针、锁针等基础技法,结合简单图案,将旧手艺与新创意碰撞。那些被捏变形又重塑的面塑、因扎结角度不同而出现的意外花纹、在剪纸时迸发的新想法,钩织时的针脚,都在诉说:非遗从不是书本上的老故事,而是能被指尖赋予新生命的传承。
孩子们带走的不只是作品,更是面对问题时的那句“我试试”,是与团队合作时的“我帮你”,是传统文化里的“守正与创新”。成长从不止于课堂,愿这个暑期埋下的种子,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勇气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