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四川省成都市关工委、郫都区关工委联合主办的“科技铸翼·航空报国——乡村青少年大飞机科普研学行”活动在大飞机四川科普研学基地圆满举行。80余名来自成都市周边乡镇的中小学生,在这片承载着中国航空梦想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科技探索之旅。通过沉浸式的观察、互动与实践,孩子们在轰鸣的引擎声中感受创新力量,在精密的仪器间触摸科技脉搏,让“航空报国”的种子在童心中悄然萌发。
开营仪式上,草坪巨石上镌刻的“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研学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标与流程:“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中国大飞机的研发历程,深刻体会‘航空报国’的精神内涵。”导师同时强调了研学纪律与要求,为探索之旅奠定了良好开端。
在C919发展历程展厅,学生们通过实物模型直观了解了从1970年“运10”项目到2023年C919商业首航的跨越式发展。聆听大国工匠胡双钱等航空人的奋斗故事时,许多同学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深切感受到了“航空报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
展厅之外是充满挑战的实践环节。在1:1驾驶舱模型内,学生们踊跃体验C919航电系统操作,亲手尝试襟翼控制、航向调整等基础功能,从初始的生疏到逐渐掌握,切身领悟了“精准者强”的科技精神。
最具挑战性的当属“五边飞行”模拟训练。航空模拟教室中,学生们两人一组,专注地操作飞行驾驶杆,紧盯三维视景屏幕。起初,操作显得笨拙:起飞偏离航道、转弯剧烈颠簸、高度骤降等情况频现。经过反复调整与练习,“耶!成功了!”的欢呼终于响起,模拟机平稳降落在虚拟跑道。从歪斜的轨迹到平稳着陆,孩子们深刻体会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飞行哲理,用汗水诠释了“坚持者赢”的航空精神。
实践课程持续深入。在民航地面指挥教学中,学生们认真学习识别各大航空公司LOGO,并准确掌握“前进”“停止”“转弯”等地勤指挥手势的标准幅度与节奏。这让他们明白,飞机安全起降的背后,既有醒目的“身份名片”,更离不开规范统一的地空协作,这正是航空运行中秩序与协作的生动体现。
木质模型拼装环节则考验动手能力与专注度。学生们通过观察C919五大构造实物模型深化认知后,独立完成模型拼装。讲解员针对每件作品细致点评,结合结构对应关系,帮助大家系统掌握大飞机的整体构造。动手实践不仅加深了对航空工程精度的理解,更体会到“独立思考”和“专注细致”在技术实践中的核心价值。
科技以最直观的方式,将航空的奥秘转化为孩子们手中的触感与眼里的光芒。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感慨万千:
“原来C919不仅是飞机,更是几代航空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中国智造’的丰碑。唯有自主创新,中国飞机才能翱翔蓝天。”
“精准不是口号,是调整每个参数、检查每个部件的严谨态度。就像飞机需要所有零件完美配合,各司其职才能让大飞机飞得更高更远。”
“科技创新蕴含深刻哲理。尊重科学规律,踏实走好每一步,方能像飞机起飞一样,经过长久蓄力,最终一飞冲天。”
此次活动成功将乡村青少年带出传统课堂,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在互动中触摸创新温度,更在航空精神的浸润中深化了对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的认知,悄然接过了科技报国的接力棒。未来,成都市关工委将持续推出系列科技科普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在与科技创新的对话中读懂航空精神,使“科技铸翼·航空报国”的种子在更广阔的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建设科技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