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宝安教育高度重视与香港教育的交流合作。去年全年与香港学校开展了约28场次教育交流活动,交流教师、学生达4054人次,为回顾香港传统爱国学校内师计划的实施经验探讨未来的合作发展模式。3月22日,香港与内地教育教学研讨会暨传统爱国学校内师计划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海韵学校(集团)海韵学校举行。活动旨在总结香港和深圳二十年来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成果,进一步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交流合作为教育强国事业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关工委担任指导单位,由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香港华夏教育机构主办,由深圳市宝安区关工委担任支持单位,宝安区关工委、宝安区教育局关工委、香港教育科学研究院、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承办。
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副主任舒刚波,深圳市关工委主任陈彪,中央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科部二级巡视员、处长何金晖,深圳市教育局关工委主任金依俚,香港华夏教育机构副会长招祥麒、宝安区关工委主任欧瑞志,原深圳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处处长黄菊英处长,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总干事詹华军,宝安区教科院院长朱利霞,以及多位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专家、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等近12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詹华军首先代表主办单位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香港华夏教育机构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二十年前,在国家部委指导下,上海、广州、深圳三地18名内地教师赴港爱国学校开展教育协作,克服特殊环境挑战,通过集体备课、示范教学、师资培训等方式助力香港教育发展,获得广泛赞誉。该计划为后续两地教育合作奠定基础,此后“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累计选派800余名教师赴港,惠及1500余所学校。港深教育合作由此深化,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二十年间为深圳各区及内地省市举办校长教师培训项目,累计培养3000余名教育骨干。他希望,此次研讨会可以总结“内师计划”经验,强调其作为大湾区教育合作先行者的示范作用,推动两地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创新,促进师生互访、联合教研及文化传承。
陈彪首先代表深圳市关工委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和教育工作者表示欢迎与感谢。他表示,在香港传统爱国学校内师计划实施二十周年之际,各界代表齐聚探讨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合作更是意义非凡。过去二十年间,“内师计划”成为两地教育融合的关键纽带,在课程创新、教师发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获教育部及香港教育机构支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教育变革,希望“内师计划”能够通过AI赋能,在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等领域开发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质课程体系。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合作根基,《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后,香港成立专项工作组强化青少年国家认同。内地学校通过非遗艺术课、学术交流等活动增进香港师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随着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两地将继续秉持"爱国爱港"精神,在人工智能教育、师生互访、联合科研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培育新时代人才,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贡献湾区力量。
舒刚波表示,香港传统爱国学校内师计划具有不可替代的三大价值:一是历时长久,作为与香港教育局合作最持续的项目之一,已形成制度化运作;二是深入基层,教师通过驻校协作深度参与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及教师培训,对香港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三是与时俱进,从最初语文、数学学科拓展至音乐、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未来计划选派人工智能教育专家赴港,推动AI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他表示,如今香港教育局明确将立德树人纳入教育目标,14所传统爱国学校更成为实践典范,各学校需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聚焦具体实施路径,既要探讨香港特色教育内涵,也要将价值观培养融入各学科教学。对于研讨会发展,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真问题,围绕两地课堂教学改革难点展开专业研讨;二是建立长效机制,每年固定举办主题论坛,选址可灵活选择深圳、香港或内地其他城市;三是拓展合作维度,除教师交流外加强姊妹学校共建、联合科研及学生互访,尤其要借助大湾区区位优势,打造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二十年前,在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和中联办教科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上海市教委、广州市教育局和深圳市教育局的帮助和配合下,18名内地优秀教师前往香港传统爱国学校“传经送宝”,进行教育交流和协作。他们在香港交流的时间从一年到三年不等,与香港教师一起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示范教学、培训教师,专业交流,国情教育,为香港传统爱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一流特色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向16位曾参与传统爱国学校内师计划的内地专家教师颁发了感谢状,以表彰他们为粤港两地教育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些教师在香港传统爱国学校的工作中,不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还为香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感谢状的颁发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努力的认可,也是对两地教育交流合作历程的纪念。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代表分享了他们在香港与内地教育教学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香港汉华中学校长关颖斌
《探索在香港学校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策略》
关颖斌表示,香港高度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香港教育局通过强化课程顶层设计推动爱国教育,2021年颁布新课程框架,将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设为高中必修课,明确要求加强国情认知;同步推行小学人文科试点,课程内容涵盖宪法、基本法及国家安全教育。所有学生须参与内地考察,亲身体验国家发展成就,仅2023年其所在学校就组织逾千名师生赴深圳、广西等地开展红色基地研学、科技企业参访等活动。他认为,教师是爱国教育的关键载体,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邀请人大代表开展国情讲座,并组织教师赴深圳考察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实践多元教育模式,举办全港性国庆主题活动、驻港部队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案例教学比赛;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辅助教学,缓解教师备课压力。未来,香港将持续深化与内地合作,邀请语文、历史等领域专家开发优质教材,提升国情教育实效性。
原福田区教育局国际交流负责人曾彦玲
《深度多维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曾彦玲讲述了自己受深圳市教育局委派赴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交流学习的故事,她深刻体会到香港教育在精细化管理、师生互动及爱国主义实践方面的优势。她认为,香港教育注重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模式值得深圳借鉴。她在2006年担任北环中学(现深圳大学附属创新中学)校长后,推动该校与香港四所中学缔结姊妹学校,首开深港基础教育深度合作先河。双方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现教学理念碰撞。并自2006年起连续19年组织深港学生共庆国庆,疫情期间转为线上进行,香港教育局官员评价该活动“显著增强香港学生国家认同感”。她特别强调,教育交流需形成可持续模式,姊妹学校持久合作的关键在于校长理念契合、教师专业互信,以及将爱国教育自然融入课程开发、科技研学(如比亚迪、华为参访)等多元载体,使两地师生在双向奔赴中深化国家认同。
海韵学校(集团)海韵学校党委书记何云
《办精致教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的校本实践》
何云以“精致教育”为核心,从六大维度阐述了海韵学校在大湾区教育融合中的创新实践。一是落实精致的教育理念,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助力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呼应了“内师计划”二十年来促进两地教育理念互鉴的初心。二是构造精致的教育空间,学校积极打造“无边界课堂”,与香港学校乐团开展艺术交流,突破地域限制,深化湾区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实施精致的课程体系,开设了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特色课程,培育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四是打造精致的教师队伍,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教研,赋能教师成长为“湾区教育使者”。五是营造精致的教育生态,学校积极缔结大湾区姊妹学校,夯实了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六是建立精致的评价体系,学校以多元动态评估激发学生潜能,探索人才贯通培养路径。
海韵学校以匠心与创新,正书写着粤港澳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为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校本样本,生动诠释了“精致教育”赋能大湾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育人路径。
论坛沙龙
在论坛沙龙环节,两批曾到港参与交流协作的内地专家教师围绕“两地教育交流与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专家教师们分享了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交流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两地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出谋划策。
宝安教育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素养导向、发展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教育智慧。
截止至2024年,宝安区已有32所公民办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与香港的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和姊妹幼儿园共计50对。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香港与内地教育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两地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宝安区教育局将继续加强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两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