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的小兴安岭脚下,潺潺的呼兰河畔,史称“铁山包”的地方,有一支由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特殊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统称为“五老”队伍。他们在铁力市关工委领导下,工作战斗在党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第一线,为全市青少年成长成才,全面发展,贡献余热。他们的忘我工作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全市干部职工,纷纷为他们伸出大拇指。他们的喜人业绩,受到省市关工委的充分肯定和铁力市委市政府的赞扬。铁力市关工委多次被评为省和伊春市关工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标兵,2018年铁力市委被省关工委评选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他们有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车厢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铁力市委按照《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则》要求,从有利开展工作出发,选配职级相当,政治素质强,热心关工工作的老领导组建起了市关工委领导班子。铁力市与其他县区不同,在《细则》修订前,市几任关工委主任都是由铁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他既是市委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分管领导,又直接领导全市关工工作。这样的配置,关工委的地位大为提升,关工工作领导力度大为加强,推进“党建带关建”工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市关工委常务主任、副主任由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班子两名退下来的老领导担任,负责并主持关工委日常工作。他们对党的关工事业认真负责,忘记年龄,不计名利,勤奋敬业,经常深入到乡镇村屯、社区、学校开展工作。他们带领全市广大“五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干部的使命担当。
他们是青少年的贴心人和主心骨。他们心系青少年,贴近青少年,与青少年交朋友,解决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特别是对留守困境儿童更是关怀备至,每当遇到什么问题时他们总是想到关工组织和“五老”。红旗村6岁儿童张某某父母意外双亡成为孤儿,关工组织主动与民政局联系,为其解决了从吃穿住行到上学等一系列问题,每年资助各项费用达1.2万元,现在该生已升入了初中;建设村特困生张某某因父母离异,母亲又是残疾人,随母生活因困难而辍学;红卫村留守单亲生杨某某家庭生活困难,奶奶年迈多病无力照管看护,一度失学成了流浪儿。这些留守特困家庭儿童在乡党委亲切关怀下,在乡关工委努力下,开展“大手牵小手关爱救助活动”。乡党政班子成员、关工委成员、群团组织负责人共计16人,与乡中心校16名留守生、特困学生联手结成帮扶对子,每人捐资200元,每人捐献一个书包,共计損献4480元,结对帮扶一任接一任进行,形成了制度,每个留守特困儿童都有人管、有人帮、有人爱,做到不漏一人。
他们是推进学校关工工作的引导员。学校是关工工作的主阵地,学生是关工工作主要对象,关工委与学校建立了紧密联系,引导学校对学生从过去简单的品德教育,提升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学习和弘扬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和马永顺精神,突出传承红色根脉和培根铸魂教育,使青少年知党、爱党、听党话、跟党走,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开展了“中华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以“我的梦?中国梦”、争当“新三好学生”等活动为平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采取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活化教育方式,激发读书兴趣。扩大读书对象群体,把年轻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扩进来,形成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局面。开展评选“十小明星”和“争做林都小工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和动脑、动手能力。引导学校和家庭继续开展“明亮眼睛、预防近视”关爱行动,落实学校、班主任和家长责任制,采取行之有效措施,降低学生和孩子的近视发生率,把降低近视发生率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经过几年的努力产生了明显效果,真正做到学生眼明身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他们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方面军。关工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关工工作实际出发,带领“五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活动中。参与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创出“助力精准扶贫,实施四个结合”的先进经验,并在省经验交流会做了经验介绍;充分发挥广大“五老”的政治、威望、经验、亲情等优势,为农村青年创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全市农村“五老”创办、领办的经营主体已达20多个,有50多名“五老”在青年农民创办经营主体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在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当参谋、拿主意,做出很多贡献。围绕产业振兴开展“老科技、老专家”与青年农民结对子“以师带徒”活动,举办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班,为农村培养人才。开展评选科技示范户、青年科技带头人活动,引领科技扶贫。全市评选青年科技示范户 56户,青年科技带头人 156名。
铁力市关组织虽然是由一些岁数大的老同志所组成,但他们心里总装着关工工作,装着青少年。他们不甘落后,拒绝平庸,工作总是争上游,见成果,出靓点。
当中央提出开展党史教育后,他们认为进行党史教育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他们注重学习效果,创出了“三力三学和五讲”的新做法。即以 学史“四句话”为动力,把握方向引导学;以领导专家带头为推力,带动队伍主动学;以学校为主力,开展爱国铸魂教育深入学。五讲:即市级老领导亲自讲。关工委领导邀请德高望重的83岁的老县长老市人大主任孙捷贵、94岁的老副县长老公安局长离休老干部闫瑞亲自走上讲台,结合自身革命和奋斗的经历为“五老”和机关干部讲党史,并录制了视频资料,在全市几十个微信网络群中播放,八九十岁的老领导亲自讲党史,引起很大震动,产生强劲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极大地激发了“五老”和学生青少年学讲党史积极性,全市掀起了学习热潮。市委书记陈岩在全市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对高龄老领导亲自讲党史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市乡关工委领导引导讲。市、乡关工委领导组成了学党史宣讲小组,深入市直和乡镇中心校讲党史。以《党史十讲》为教材,讲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直到抗美援朝胜利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等党的历史,每个基层关工委主任都讲1-2个专题。“五老”人员带头讲。市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在学党史中的作用,请理论功底较深的84岁的市教育研究所老书记张国兴、70岁的原中学校长霍金常等4位“五老”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党史。邀请理论专家系统讲。关工委请市党校副校长郭丽英、老年大学校长王雪梅等5位老师给市、乡关工委领导和“五老”从党史理论高度系统讲党史,加深了对党史理解,市乡局关工委线上线下共宣讲党史45场(次),其中有些场次还录制了视频在网上播放。请英雄后代亲情讲。在开展党史教育中请来林业老英雄的女儿马春华讲马永顺的英雄事迹,马永顺中学又把马永顺的孙子马立志请回母校讲爷爷的故事,体现了红色家风代代相传,为党史学习注入活力。
当省市提出开展“垦地林地企地”共建活动,他们认识到“活动”为青少年搭建起更广阔舞台。铁力市与区域内4个森工林业局、1个国营农场6个县团级单位关工委联手,打破区域和系统界限,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开展共建,利用各方优势,取长补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特别在经济层面推进了青年“学育奔”活动,在政治层面共建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层面实现了教育文体共育共享。共建活动创出了1+1+4>6的经验,打造出了“1+1+4>6”共建品牌。
当中央、省、市要求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和《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细则》时,他们创出了学习贯彻《意见》《细则》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履职尽责抓好常规工作相结合、与推动当前工作相结合的“四个结合”路子,使做好青少年工作方向明,效果好。该做法受到省关工委充分肯定,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简报2022年第11期给予刊登。
铁力市关工委在省市关工委眼中他们是一个先进工作集体,在铁力市委市政府心中他们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组织,在青少年情感中他们是值得自己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