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思想与思想的接力,灵魂与灵魂的浸染,这更是一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汇。在这8.3万平方公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林海雪原上,演绎了“桑榆生辉担使命,托起朝阳育新人”的关工华章。
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关工组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的指示。在省关工委的指导下,在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尤其《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发后,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地区关工委主动作为,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今年新年伊始,就以地委办公室、行署办公室〔2022〕—1号文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通知》,使中央《意见》和省《细则》精神在我区落地落实落靠,省关工委以《简报》形式全文转发,供全省各市关工委借鉴。地区关工委连续多年跻身全省关工系统第一方阵。2021年,加区关工委、岳君等3人分别受到中国关工委和中央文明办的表彰。地区教育关工委荣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地区关工委等6个单位荣获先进集体,全区有16人荣获先进个人,地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岳君荣获突出贡献奖。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地区关工委针对全区关工组织点多、面广、线长,“五老”人员分散的特点,采取“近邻党建+”模式,推行1+9+N工作体系,搭建了地区关工委+县(市)区、职业学院、地区教育关工委+成员单位工作平台,使“五老”党员就近就地在街道社区过组织生活,形成党建带关建工作机制,架起了老少携手,全员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连心桥”,驻会和广大“五老”释放出保护和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爱情怀。
大兴安岭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会场
采取“近邻党建+”模式,筑牢党建教育阵地
在这片蒸腾着爱的热土,有长者,愿作一滴雨,滋润青少年心田;有名师,愿做一张犁,耕耘着培育青少年的田野,点燃爱、播洒爱……
突出主责主业,建好党组织引领平台
地区关工委围绕地委中心工作,把立德树人、读书育人、文明化人、关爱助人、科技强人作为主责主业。坚持政治引领,为党建品牌“铸魂”。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积极参加地委开展的“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打造“近邻党建+”品牌,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落实《细则》、《意见》相结合,组织各级关工组织和“五老”通过专题学、座谈学、研讨学,掌上学、实践学和“网上+网下”互动方式,扎根于心,灌注于行,激励于做。地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岳君深入地直机关部门和县区局进行党史教育宣讲18次。新林区关工委组织20个关工小组72名“五老”,分别深入社区、学校、企业讲党史、上党课,讲女子架桥连、女子采伐连的故事,讲常孟久、李清荣、张美均事迹。他们带着感情、带着问题,一边宣讲、一边调研,提出建议13条,其中被区政府采纳10条。呼中区关工委副主任董树文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宣讲党史、国史,坚持10年之久,累计30余场,听众2000多人次。全区共组织“五老”宣讲121次,受众学生及青少年达2万余人次,红色故事和时代精神浸润了青少年的心田。坚持育人为本,为党建品牌“塑形”。漠河市北极镇关工委组织“五老”张运连、王纯义,深入北极镇中心校宣讲党史、北极村发展史3次,参加“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主题实践活动2次,倡议为14岁患病学生于子涵捐款10万余元,确保肝脏移植手术成功。塔河县关工委组织三乡三镇教育关工委主任和各学校关工委负责人及“五老”20多人,深入塔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研,重温入党誓词。副主任张作先参加繁荣社区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五老”王学聪颁发建党50年纪念章,为林缘社区演出队创作群口快板《党的光辉照耀咱》,15名“五老”登台演出。塔河镇关工委组织30多名“五老”参加林缘社区主题党日活动,并深入塔河生态试验基地调研。突出示范引领,为党建品牌“养气”。漠河市北极镇“五老”潘朝举、薛金海、李春花、李业吉、陈福彬帮扶包格格、刘会文等16名儿童走出贫困。兴安镇大河西村关工小组长黄凤军帮助贫困学生张明明联系黑龙江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就学,并享受3000元的雨露计划助学,免学杂费和食宿费。黑山村村民王玉秋两个孩子在市里上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村关工小组长曾祥富为他申请了扶贫钢架大棚,帮助购置农家肥,种植瓜果蔬菜,年收入3万余元。地区关工委驻会6位老同志捐款12000元,与地委宣传部领导及工作人员一起帮助全省读书状元、家庭特别困难的加区七小五年级学生关鑫韵,完成小学六年到高中学业。全区“五老”共捐款109991元资助困难学生。
大兴安岭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会场
发挥主阵地作用,建好教书育人平台
地区关工委把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主阵地,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发挥各类教育基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十小明星”成为活动品牌。地区关工委组织开展“争做十小明星”活动,全区有49所中小学、39个社区、2750个家庭参加了这次活动。加格达奇区育才小学等10个单位,被地区评为先进单位。加格达奇区教育局关工委推出10+2模式,有28名学生被地区评为“十小明星”,有3名学生被省关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十小明星”称号,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放学来吧”小课堂成为全省品牌。地区关工委十分关注留守儿童课外学习和生活,搭建了课外学习“小课堂”。加区关工委为解决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孩子寒暑假无人照顾的问题,创建了“放学来吧”小课堂,使孩子们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心地学习舞蹈、少儿画、书法、棋类等艺术和体育课程。“放学来吧”已成为全区教育品牌,被省关工委评为全省“最佳工作品牌”。目前,全区被省命名的教育基地9个,国家教育基地1个,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了教育平台。“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滋润青少年心田。自2012年以来,我区连续10年都有一名学生被评为全省读书状元。加格达奇区关工委采取校长导读、老师领读、亲子共读等形式,结合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征文、演讲比赛、参加进京状元汇报会、写读书心得等活动,营造了校园浓厚的读书氛围。加区一小于千雯被评为全省读书状元,获全国读书一等奖。塔河县二小学生白若希荣获全国读书二等奖,地区教育局关工委孙莉荣获全国读书先进个人,塔河县关工委获全国读书先进集体。“大岭之冬读书季”活动,有65名学生被地委宣传部评为阅读小达人。法治副校长驻校园。全区49所学校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漠河市11所中小学校配备了法治副校长,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宪法宣传周等活动,学习解读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青少年提高法治观念。全区关工委组建普法讲师团22个,开展宣讲19次,受教育青少年7024人。举办线上“涉未两法”教育100多场次,受教育面100%;举办法律知识比赛50多场,受教育学生2万多人。有6个县区实现了社区、村屯、学校“未成年人零犯罪”。
黑龙江省关工委秘书长邹积慧在大兴安岭地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岳君的陪同下,深入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园西社区调研
擦亮“近邻党建+”,建好社区活动平台
加格达奇区关工委把街道社区作为“五老”活动的阵地,全区现有“五老”1185人,其中党员138人,分布在6个街道17个社区50个党支部。“近邻党建+”“五老”活动更便捷。加格达奇区红旗街道现有“五老”党员25名,分布在14个党支部过组织生活。他们以“五老”为骨干,开展“夕阳争辉”、“康乐服务”关爱活动。织密了“社区干部下网格、共建单位包网格、警务力量守网格,驻会“五老”进网格”的“融合网”。建立了“志愿+网格”、“党建+议事桌”,联手结对帮扶共建模式,让“五老”积极参与支部活动和社区议事,推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党建+同心圆”服务民生更有力。全区关工组织按照“组织覆盖全,生活立体过,活动经常搞,党员身份明,表率作用好的要求,让“五老”党员在街道、社区参政议事。加区红旗街道鼓励驻会“五老”在居住社区亮身份,画好社区党建同心圆,解决了车辆乱停、垃圾乱投问题,助力了文明城市创建。引导有特长“五老”到社区党建服务平台和党群服务阵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五老”党员“线上+线下”,在共治共建共享中发挥作用。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打造过硬关工队伍
千多名的关工团队同牵一根炎黄文明薪火传承的红色丝带,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培根”,为青少年成长成才“铸魂”!
抓好自身建设,创建“五好”关工组织
地区关工委按照“领导班子建设好、‘五老’队伍作用好、场地建设功能好、活动经常效果好”的要求,建立健全“五老”常态化退出和补充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关工队伍。在关工组织建设上重方法。全区关工委始终坚持重在活动,贵在协调,力在基层的工作方法,调整充实了关工委领导班子和驻会人员。全区有地、县(市)区关工委10个,乡镇、街道、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关工委组织114个,延伸关工活动小组134个,“五老”1185人,其中新入列“五老”162人,架起上下贯通,遍布城乡,覆盖全区的组织网络,已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党建带关建机制上重实效。全区地、县(市)乡关工委主任均由同级党委分管领导兼任。地、县两级党委每年听取一次同级关工委工作汇报,每三年以党委和政府名义召开一次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做到与党委相关工作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检查指导、统一考核验收、统一表彰奖励。加强关工委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大兴安岭地区关工委议事规则》、《地区关工委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地区关工委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成员单位议事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议事协调会议,每年向同级党委汇报一次议事协调工作情况。驻会人员实行聘用制,坚持坐班工作制度。全区各级关工组织达到了“七有”,做到了“六落实”。在“互联网+关工”上重示范。地区关工委把建立网上关工委作为关心下一代重点工作来抓,全区关工委实现了网上办公。塔河县关工委被省关工委定为“互联网+关工”联系点,率先在县级政府网站建立关工委网页,设立了信息动态、品牌活动等7个栏目,成立了15人网络宣传编辑部,中小学生优秀征文、手抄报、书法、美术才艺作品在网上参评,去年网页点击率超过60万次。全区建立县区、乡镇、学校、通讯员微信群45个,QQ群26个,31个学校建立了公众号,实现了全方位各类信息网上传递。在创特色树品牌上显作为。品牌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品牌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漠河市立人学校是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关工委为立人学校无偿投入50万元改建了操场,学校每年派7名教师到北京参加名校名师培训,费用由中国关工委负责,提高了漠河市中小学校的师资水平。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漠河高级中学建立了科普图书馆和科普实验室,每年派2名教师和10名学生去哈工程大学参加夏令营活动。地区关工委与地区老干部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五老”宣讲大兴安岭精神、抗联精神、铁道兵精神、知青精神,充分利用我区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讲大兴安岭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这些品牌扩大了关工组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做贡献。地区关工委组织“五老”为农村青年传授技术方法。全区有131名“五老”参与到引导青年创业中来,培训青年农民168人,使80名青年成为创业能手。漠河市关工委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聘请农技专家为农民授课,传授农业技术。呼玛县北疆乡农民王宁,主动参与社区扶贫攻坚,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加区白桦乡马铃薯种植大王孙健,创办农民合作社,带领20多户农民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科技能手张国友成功试种水蜜桃、缇子、葡萄、白兰瓜水果品种,为新型农民致富闯出一条新路。呼中区待业大学生张禹涵,成立了松益果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松树塔800多吨,收入近百万,被地区评为创业能手。
黑龙江省关工委秘书长邹积慧在大兴安岭地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岳君的陪同下,深入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育才小学校调研
统筹“两个链条”构建坚强保障体系
有一种留下是长辈留给晚辈的关爱,让黑土地养育出的正能量一代接一代传下去。
强化关工作用链,在融合共建上凝心聚力
地区关工委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扶贫解困工作中去。全区有635名“五老”参与精准扶贫,914名贫困青年已经脱贫。呼中区去年有贫困青少年373人,其中单亲子女58人,留守学生25人,孤儿12人,因病残疾27人,困境儿童251人。他们采取单位自助,社会支助,结对帮助,民政救助等办法,使贫困青少年全部得到救助。漠河市兴安镇关工组织“五老”与部队、企业党组织,成立“国门党建联合体”,推动农村转型振兴。呼玛县关工委与县农业部门联合举办种养殖培训班,培训农民400多人,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呼中区关工委组织“五老”,深入养殖基地现场指导,举办养殖培训班4期,有200多人参加培训,50多名林业工人成为养殖大户,走上致富路。
拓展关工服务链,在帮扶关爱儿童上加油充电
全区各级关工组织和 “五老”深入乡镇、林场、村屯,传授农林技术和致富方法,为林区转型振兴献智出力。关工组织关爱留守儿童。全区共有留守儿童1428名,被帮扶454名,筹措资金109991元,“五老”参与帮扶227人、 结对帮扶163人。加区关工委组织“五老”“一对一结对”帮扶,累计捐赠款物达50000多元。新林区关工委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捐款22061元,学习用品81件,衣物278件套。全区各级关工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达23万余元,使595名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不同程度的得到关爱救助。加区“五老”李凤兰被评为全省“关爱标兵”。关工组织成为家庭教育骨干。全区有516名“五老”参与为家庭教育做榜样活动,累计182次,307名“五老”参加,受教育未成年人数11179人。加区卫东街道关工委、呼中区呼源镇关工委、塔河县关工委被省关工委授予““五老”为家庭教育做榜样”活动先进集体,加区王玉芳、塔河李亚君、呼玛李翠菊被省关工委授予““五老”为家庭教育做榜样”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加格达奇区育才小学组织学生在加格达奇铁道兵纪念碑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大兴安岭精神教育
正是这样一个群体,求索奋进,关爱如歌,余辉在兴安大地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