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涉毒是家庭之苦、社会之痛。宁波市奉化区关工委积极参加新时代禁毒工作,创办凌晨阳光关爱实践基地,成功地把30余名昔日“瘾君子”变成禁毒带头人,有的还成了致富带头人。
一、创立基地,一位“失足人”闯出一片天
2006年,奉化区关工委成立阳光关爱工作室,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禁毒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一朝吸毒终身戒毒”,工作室“五老”深知戒断毒瘾的艰巨性。这时,他们发现宁波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沈X军,他年轻时曾吸毒成瘾,四进戒毒所三进劳教所,1996年出所后,痛改前非,成功戒毒。他们及时与沈X军结成对子,促康复,帮思想,壮大产业,目前拥有山岭蔬菜种植基地、大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裘村水蜜桃生产基地、贵州樱桃小番茄生产基地、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农业技术员工100余名,固定资产千余万元,是成功戒毒、成功康复、成功融入社会、成功创业的典范。2012年,奉化区关工委在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凌晨阳光关爱实践基地,接收戒毒出所人员就业康复,被称为“摆渡”。6年多来,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禁毒部门的悉心指导下,目前,基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室内用房3000平方米,有戒毒出所就业人员宿舍、食堂,有办公室、谈话室、学习活动室、教学投影仪及音响和乒乓球台等体育运动器材。基地全年向社会开放,戒毒所定期组织康复人员到基地体验教育活动,邀请禁毒专家讲座,开展禁毒宣传主题活动。
浙江省关工委主任徐宏俊亲切与基地负责人交谈
二、“摆渡”帮教,创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
区关工委十分重视凌晨阳光关爱实践基地工作,每年投入资金3万元,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节点有慰问。工作室“五老”及相关工作人员每月到基地指导工作,与“摆渡”人员交心、谈理想、指方向。基地充分发挥沈X军“过来人”的戒毒康复经验,创新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一是对“摆渡”人员同等待遇。即到基地“摆渡”,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按各自特长分配工作,按工种及贡献,按劳取酬,每月领取工资。二是建立通信、请销假制度,吃住在基地,切断与过去“毒友”的联系,断绝复吸诱惑和渠道。三是签订社区戒毒协议书,设立禁毒办、戒毒所、关工委志愿者“三合一”管理工作室,定期尿检、定期谈话、关爱救助、综合评估,每人一档案,有案可查。四是制定戒毒康复人员守则、管理工作制度、康复评估制度、心理咨询干预制度等,并制度上墙,相互监督。截止2019年底,基地累计接收戒毒出所人员30余人,除有6名康复人员仍在“摆渡”,其他20多人成功康复,走出基地,走上社会,或成家立业,或办公司、办企业、包工程,当上小老板,走上致富路。2016年,浙江拱宸强制隔离戒毒所、宁波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均在此挂牌成立出所人员就业康复基地,全国100余名戒毒出所人员及其家长慕名致电、写信、登门要求来“摆渡”。2018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央视特别节目《道德观察》播放了凌晨“摆渡”的故事。
三、告别昨天,回归社会作贡献
2017年,基地成立凌晨禁毒志愿者小分队,小分队成员每位都是涉毒活动的教科书,他们深入学校、社区,时农村、进监所,积极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受教育群众3万余人。昔日“瘾君子”,如今禁毒带头人。
2018年,在奉化区农业农村局引领下,基地与贵州黔西南州签订产业扶贫协议,种植2000亩“凤珠”番茄,让当地500户农民脱贫致富。
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放弃春节休假,专门成立市场保障供应组、粮油蔬菜采购组、车辆运输保供组、蔬菜基地生产作业组等,落实了9辆运输车。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内,销售各类蔬菜近400吨,仓库储备各类蔬菜近300吨,大米60吨,食用油10吨。为切实解决被隔离居民的生活需求与困难,基地专门为海曙区、奉化区的隔离小区每天配送食材。为方便城市居民购买,基地建立微信公众号“凌晨配送”、“甬农鲜”和“掌上奉化”APP等平台,进行新鲜蔬菜的网络销售与无接触配送,为全市居民配送达6000多单,广受好评。特别是2月12日9时接到上级部门紧急任务,平台有5000份隔离社区保供订单,蔬菜品种多达12种,要求2月13日上午10时之前送达,基地的青年员工们只能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居民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