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照进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教室,98岁的叶连平戴着老花镜,手中的红笔在作业本上沙沙游走。这位乌江镇关工委名誉主任、退休教师不时停下笔,注视着伏案学习的孩子们。创办20余年来,这间不起眼的教室已经陪伴过2000多名留守儿童,而像叶连平这样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如今在安徽共有81万名。

安徽省关工委主任张俊赴马鞍山和县为乌江镇关工委名誉主任、退休教师叶连平代送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奖牌与证书
这背后,是安徽省关工委40年深耕细作的坚实成果。我省是全国最早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的省份之一,省关工委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与中国关工委的有力指导下,如今全省4.5万个关工组织已实现省、市、县、乡、村(社区)全覆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关工服务网络。这一组织根基,将81万名“五老”的银发力量紧紧凝聚起来,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成长晴空。
老故事长出“新耳朵”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你们手里的课本、脚下的土地,每一处都藏着英雄的故事。”8月12日下午,芜湖市白马街道石硊书苑内,关工委旗帜报告团“五老”、参战老兵丁光海身着旧军装,捧着一个磨得发亮的军用水壶,深情讲述战友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过往,现场22名孩子屏息凝神认真倾听。丁光海回忆,一次阻击战中,战友为掩护伤员,用身体堵住敌人火力点,牺牲前把水壶塞给了他。
10年来,这位老战士每月都到社区将烽火故事反复讲给孩子听。他常说:“当年我们守国土,现在要守好孩子们心里的红旗。”
这正是省关工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省关工委始终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红色基因传承后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人。以“放飞中国梦?传承红基因”为核心品牌,推动红色教育从“单向宣讲”向“互动体验”升级——不仅联动全省关工委103个“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固定课堂,更鼓励“五老”将个人经历、家庭记忆转化为鲜活教材。

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霍山县关工委主任邵必贵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霍山县关工委主任邵必贵把“课堂”搬进了自己家。老人总爱小心翼翼地翻出祖辈四代五人参军的老照片,孩子们凑在照片前追问不停,还跟着老人学唱红色歌谣,清亮的童声混着老人沙哑的嗓音经常在他的家里响起。
据省关工委统计,今年6月以来,省、市、县三级关工委组织“红色基因”宣讲报告会421场次,参与的“五老”和青少年达6.2万人,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
老手艺结出“新果实”
黟县小山村的暑期总是格外热闹。碧山村“阳光之家”里,一群孩子正随着古朴的韵律舒展肢体。72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碧山村“五老”欧阳灶信站在前方,一边示范傩舞动作,一边讲述这门艺术的千年传承。在西递村“阳光之家”里,70多岁的“五老”孙景瑛握着孩子们的小手教授剪纸技艺。红纸在指尖翻飞,转眼间就变成了精美的徽州窗棂图案。“剪这线条要像山泉水一样流畅,就像咱们黟县的山山水水。”老人粗糙的手掌包裹着稚嫩的小手,耐心纠正每一个动作。

黟县“阳光之家”暑期班开班仪式
这种“非遗传承+托管服务”的模式,是省关工委“以文化人”工作的缩影。省关工委坚持“因地制宜创品牌”,在巩固“党是阳光我是苗”“阅读伴随我成长”等成熟品牌基础上,鼓励各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关爱阵地——既解决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又让传统文化通过“五老”的手传进青少年心里,实现“托管”与“育人”的双重价值。
经过15年发展,像这样的“阳光之家”,黟县关工委共创办了62家,覆盖了全县所有农村乡镇,惠及98%的农村少年儿童。如今,“阳光之家”的孩子们不仅能自信展示剪纸作品,还能表演完整的碧山傩舞片段,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笑声中悄然发芽。
老专家带出“新农人”
在太和县的稻虾田边,19岁返乡青年李阳追着72岁的“时代楷模”、太和县关工委科技讲师团团长徐淙祥请教。老人蹲下身掬起一捧水:“看水里这些‘小虫子’(浮游生物),多了就说明水肥,就跟你们长身体要吃饭一样!”

时代楷模、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县关工委科技讲师团团长徐淙祥给孩子们开展农业科技教育
在“乡村振兴·关工助力”工作中,省关工委制定“五参五助四行动”重点任务(参与人才培训助力产业兴旺、参与环境整治助力生态宜居等“五参五助”,配套宣讲报告、科技培训等“四项行动”),引导“五老”中的老专家、老技术人员聚焦乡村人才培养,把帮扶从“短期救助”延伸到“长期赋能”。
据统计,全省关工委系统每年捐资助学金额均在1亿元以上,结对关爱留守、困境、流动儿童的“五老”达10多万人,关爱对象达42万人,参与矛盾调解的“五老”13万多人,“银发智慧”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作为种粮能手,徐淙祥和196名农业老专家们组建了32个“银发农技服务所”,他将50年汗水凝结的经验,精心编撰成包含100多首农技谚语的读本,免费发放给孩子们和村里的青年,让艰深的农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省关工委始终坚持“五助”(助学、助困、助孤、助残、助业)工作与中心大局同频共振,既关注青少年的知识技能提升,更重视成长心态培育,让“教助结合”真正落地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身上。
老身影织起“安全网”
“孩子们,玩游戏可不能在水塘边上;万一要救人,救生竿要这样用,千万不能自己跳下去!”盛夏的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水库边,88岁的镇关工委副主任薛长道举着自制救生竿演示。每到暑假,他就骑着三轮车巡查沟塘、水库安全设施,劝离戏水儿童。
参与暑期防溺水工作是省关工委关爱青少年的重点工作。每年,省关工委都会统筹全省“五老”力量,组建“就近巡查、分片负责”的巡逻队伍,通过“设施维护、宣传引导、应急处置”三维发力,织密水域安全网。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暑假,全省有7万多名“五老”参与防溺水宣传巡查工作。
在法治关爱领域,省关工委打造“法治关爱·护航成长”工作平台,构建“法治报告团、校外法治辅导员、网吧监督员、禁毒宣传员、社区矫正员”五支专业队伍,形成“预防—教育—帮教”全链条守护。
9月17日,滁州市南谯区法院里,17岁的小林因口角伤人被判拘役。法槌落下时,他低着头,肩膀不停发抖。等候在旁的“五老”朱有亮慢慢走过去,蹲下身轻声说:“孩子,判决是了结过去,不是定你未来。”他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先倾听小林诉说内心的恐惧与后悔,再一点点帮他分析错处。
如今,全省关工委系统已成立法治教育报告团2640个,1.73万名“五老”参与,年均作法治宣讲报告1.7万场次。3.88万名“五老”担任校外法治辅导员、网吧监督员、禁毒宣传员、社区矫正员。
从叶连平的教室到徐淙祥的麦田,从黟县“阳光之家”的剪纸课堂到江淮岸边守望的身影……安徽大地上,这些平凡又动人的画面,串联起“五老”们对下一代绵长的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