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浙江省关工委、省委宣传部、省委社工部、省委政法委、省委老干部局、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优势作用 深入实施“银雁关爱”行动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支队伍”未来主力军,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优势作用,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助力添彩,现就深入实施“银雁关爱”行动制定本方案。
工作目标
到2024年底,省级层面推介10个优秀“五老”工作室实践案例,培育10个“银雁关爱”公益项目,宣传10个“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农村‘双带’青年人才”典型。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打造100家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组建1000名小记者队伍,开展10000场宣教活动。
到2027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建“五老”骨干数据库,入库“五老”50000人;全省组建2000支“五老”宣讲队伍,建立2000个基层“五老”工作室,组织“假日学校”10000场次,关心下一代服务覆盖20000家企业;全省各级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创设100个“银雁关爱”公益项目,扶持100家“农村‘双带’青年人才”共育基地,结对培育200名“农村‘双带’青年人才”。
工作举措
(一)实施“银雁关爱·铸魂立苗”行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等,开展“老少同声颂党恩 携手奋进新征程”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红船领航”工程走深走实。
1.深化“万场红色报告会”大宣讲。
深入挖掘“红色根脉”优势,动员老校长、老教师、老专家等担任思政课教师、校外辅导员、高校党建联络员。联合劳模工匠、科学家、企业家等,培育“关心下一代报告团”“6070‘五老’宣讲团”“银芽快讲团”等宣讲队伍,结合历史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银龄讲学、老少故事会、信仰对话等宣教活动,推动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等“声”入人心。
2.擦亮“百个基地红色行”品牌。
助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培育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开发“基地+校园”“参观+体验”等实践育人特色课程,打造开放多元的红色教育大联盟。推动“一老一小”宣讲团队常态化进驻基地,开展足迹寻访、遗迹瞻仰、现场教学等实践体验活动,引导青少年沉浸式感悟红色基因、感受时代蝶变。
3.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
每年7月,组织老少参观红色场馆、聆听红色故事、举办红色展演、观看红色影片,开展爱国主义读书征文、“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组织小记者开展实践采风、老少访谈等活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
4.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省域探索。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推动老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进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村文化礼堂等公共空间,引导青少年走进文博馆、图书馆、村史馆,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民俗文化体验、农耕文化培训。组织老少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绿色环保等志愿服务,引导青少年传承文化基因、践行“浙风十礼”。
(二)实施“银雁关爱·共富育苗”行动。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持续深化“浙里关爱”工程,帮助青少年共享共同富裕美好成果。
5.打造全省关心下一代公益共同体。
发挥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省青少年英才奖励基金会等公益平台作用,推动省市县三级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基金)全覆盖,积极争取社会爱心力量,开展帮困助学、亲情陪伴、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帮教帮扶等“银雁关爱”公益项目。
6.持续开展“十万‘五老’结对关爱农村未成年人”活动。
发挥老乡贤、老支书、老劳模等扎根乡土的优势,精准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组织老校长、老教师等开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教育共同体”等支教活动,引导优质教学资源进乡村。动员文化、科技、卫生等系统“五老”开展“三下乡”活动,助力美丽乡村、文明乡风、文化共富。
7.助力培育现代化“新农人”队伍。
组织老科技工作者、老农技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孵化、跟踪指导,助力“共富工坊”“乡村工匠”工作室、青创基地建设。引导基金资源投入“农村‘双带’青年”共育基地建设,到2027年,推介宣传30名“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农村‘双带’青年”,每县(市、区)结对1个共育基地。
(三)实施“银雁关爱·法治润苗”行动。结合“八五”“九五”普法规划,深化实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程”,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助力打造青少年法治关爱全链条。
8.培育青少年良好法治素养。
鼓励老法官、老检察官、老警察等担任法治副校长、校外法治辅导员,通过模拟法庭、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法律知识,开展校园欺凌、防侵害、校园诈骗等安全教育。动员“关心下一代律师团”等公益队伍,线上线下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
9.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
协同搭建法治帮教平台,助力专门学校建设,动员“五老”担任社区矫正员、合适成年人、成长导师,对接社会闲散青少年、罪错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做好结对式关爱、亲情式感化、跟进式帮扶。组织“五老”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开展教育引导和防沉迷监督,引导青少年树立网络道德意识,提升网络素养,养成良好网络人格。
(四)实施“银雁关爱·善治护苗”行动。推动“五老”团队主动融入基层党建、融入基层大群团、融入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工程”质效。
10.深化“‘五老’弘扬好家风好家教”活动。
开展“孝老敬贤月”活动,组织青少年慰问“五老”、开展孝德实践、撰写家风故事,引导红色基因进家庭、入家教、成家风。组织老校长、老专家、老教师等参与家风馆、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传播家校社共育理念。
1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加大“五老”心理宣讲团、心灵关爱工作室、心育服务基地等培育力度,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助力家校社医协同的心理服务平台建设。组织“五老”心理专家面向家长和青少年开展挫折教育、情绪疏导、心理调适,动员社会力量参加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项目,帮扶心理问题青少年改善行为偏差、心理异常、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
12.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之家、妇女儿童驿站、乡村学校少年宫、春泥计划实践点等阵地,推动“五老”工作室助力现代社区和基层“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动员有专业特长的“五老”开设公益课程,组织“假日学校”、暑假班、冬令营等托育照护不少于10000场次,为青少年送去成长帮护、亲情呵护、安全防护。
(五)实施“银雁关爱·助企惠苗”行动。加强企业关工委建设,助力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优化新生代企业家创业创新环境。
13.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和“四千精神”。
依托工会、工商联、行业协会等,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商务楼宇、科创园区、特色小镇,融入企业建设、服务青工发展。组织老企业家、老师傅、老工匠等开展青蓝接力、师徒帮带,引领新生代企业家、青年职工汲取精神动力。挖掘企业改革创新文化资源,每县(市、区)扶持1家以上企业研学基地,组织青少年开展技能启蒙、劳动认知、职业实践,弘扬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14.关爱服务创新型人才和青年职工队伍。
发挥企业关工委驻企、爱企、惠企作用,帮助青年职工解决思想道德、技能发展、成长困惑等问题,培育政治上有方向、创新上有本事、责任上有担当、文化上有内涵的新生代青年人才。面向引进人才子女、新居民子女、双职工子女等,依托职工之家、爱心托班等,开展课余陪护、帮困助学、安全防护等关爱服务,提升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工作要求
各地各单位要突出“党建带关建”,发挥关工委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把“银雁关爱”行动融入“浙里康养”“浙有善育”“浙里优学”民生优享体系,推动平台联建、项目共育、数据共享。要研究推进“银雁关爱”行动走深走实的具体抓手,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动员各行各业“五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机制。在开展涉及中小学活动时,要注意将相关工作安排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要因地制宜,及时总结提炼工作品牌,加大“一老一小”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营造共同关心下一代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