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八闽薪火传 抗战精神润心房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福建省各级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覆盖全省、形式多样、贴近青少年的一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争做先锋,推动伟大抗战精神进校园、进社区、进心灵,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脚步与回响——当青春遇见历史
深挖红色资源、开展实地研学,是本次主题活动的鲜明特色。在省关工委统一指导下,全省101个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触摸历史、对话英雄的重要窗口。
尤溪县一条蜿蜒山路上,一支由“五老”带队、200多名小学生组成的队伍正徒步向前。他们重走抗战路,目的地是10公里外的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孩子们汗水浸湿衣背,脚步却愈发坚定。他们高唱红歌,相互鼓励,用汗水诠释“永不言败”的精神。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正被一群青少年簇拥着。这是福州市关工委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的“银青同行 红史传承”活动现场。老同志颤抖的手指向珍贵史料,声音却铿锵有力:“当年,闽籍华侨、工商界人士就是这样毁家纾难、捐资捐物、全力支援抗战……”青年学子们凝神静听,仿佛听到了历史深处的冲锋号角。侨眷学生小林动情地说:“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就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光影与情感——当艺术遇见记忆
全省各级关工委通过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抗战历史可知可感。在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的礼堂,布袋木偶在艺人的巧手操纵下,再现了归侨女英雄李林策马扬鞭、英勇杀敌的场景。台下,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屏住呼吸。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纪念李林殉国85周年特别创作的新剧目《李林策马扬鞭杀日寇》。木偶无声,却道尽了英雄的气概。
这样的艺术创新在全省遍地开花。南平市推出情景朗诵《红船》,以声光电技术重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厦港司法所与蜂巢山社区打造“雷霆破狱”沉浸式课堂,让青少年“穿越”回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泉州丰泽区东涂社区编排红色情景剧,孩子们通过亲身演绎,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传承者”。
银发与青丝——当故事遇见心灵
发挥“五老”优势是省关工委此次活动的核心举措。在全省各级关工委的有效组织下,2.8万名“五老”宣讲员深入红色场馆、校园社区、街心公园,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最动人的故事。
在厦门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雕塑群雕塑前,船娘原型张水锦烈士的后人——老教师欧阳龙兴正向十几个孩子动情讲述:“解放鼓浪屿战役时,58岁的外婆携丈夫与三个孩子驾自家两艘渔船支援前线,一家五口壮烈牺牲。”老人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外婆义无反顾地支援前线,我们全家以她为荣。”南平市老战士王德仁结合亲身经历宣讲抗战故事,龙岩市打造“大榕树下‘老’讲坛”“武平故事会”等28个“五老”宣讲品牌,宁德市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古田革命史”“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等专题宣讲……一个个真实而深刻的红色故事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无数青少年心田。值得一提的是,省关工委持续打造“大手牵小手、永远跟党走”——“八闽之光”五老思想政治理论优质课程和“成长之光”青少年演讲(讲故事)比赛品牌,已成为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科技与传承——当历史遇见未来
顺应数字化趋势,省关工委着力推动“数字赋能”红色教育。在福建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一间教室里,师生正通过“福建教育五老说”视频号收看第135期抗战主题讲座《毛主席“论持久战”战略思想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陈纬杰说:“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时,更需要发扬‘持久战’精神,以坚定信念和科学方法持续推进创新。”
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依托“下一代成长平台”微信小程序和“福建教育五老说”视频号推出系列抗战主题课程,辐射42个县区206所学校,吸引26万人参与。泉州市关工委联动234个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和43个实践基地,打造“线下实景+线上云游”学习矩阵,举办活动1300余场,参与青少年达17.2万人次。厦门集美区、泉州泉港区关工委运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福州市关工委与马尾区关工委联合制作多媒体课件《重温抗战歌曲 传承红色基因》,让青少年“穿越”感受烽火岁月。抗战精神正以最“潮”的方式抵达最年轻的心灵,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期盼交织在一起。山海为证,薪火不熄。当“五老”们与青年双手紧握,当VR眼镜中的烽烟散去露出明亮的双眸,当青春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抗战精神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跳动在新时代脉搏中的强大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省各级关工委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深化教育内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凝聚青春力量,让抗战精神的火炬在八闽大地永续传递,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