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青少年涉水和游泳行为增多,溺水事故风险增加。为更好发挥“五老”志愿者在增强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防止青少年溺水事故发生中的优势和作用,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有意义的暑假,全省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积极参与防溺水工作。
一、严密组织,全面发动
省关工委高度重视关爱保护青少年工作,及时部署全省关工委系统和广大“五老”参与防溺水工作。5月24日,印发《关于积极参与防溺水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系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隐患排查、警示提醒、巡查防护”等方面防溺水工作,充分发挥“五老”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时间充裕、接触青少年多的优势,积极配合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团委、学校,织密打牢青少年学生溺水防护网。6月4日,又在全省系统工作会议上就此作了具体部署,要求各级关工委积极参与防溺水工作,保障青少年生命安全。各省辖市关工委及时召开参与防溺水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具体工作举措。《安徽关工通讯》开辟专栏,连登3期(第五、六、七期)“防溺水”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有力指导各级关工委扎实有效参与防溺水工作。
二、科学举措,成效明显
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开展志愿服务。全省各级关工委认真贯彻《通知》要求,紧密结合关工实际,将预防青少年学生溺水工作要求传达到基层社区、村组,通过媒体广播、网络平台、入户发放宣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防溺水知识、急救知识。组织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五老”志愿者在重要时段、重要安全隐患点,劝阻青少年下水游泳;遇有险情,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做好及时求助、救助、除险等工作。采取“小喇叭”宣传、召开防溺水家长会、“重点人群”防溺水家访等多种形式,督促学生家长做好监管等。全省有5.4万名“五老”走进中小学、社区(村),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等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1.8万余次,累计发放防溺水宣传单、笔记本等25万余份。合肥、亳州、六安、铜陵、芜湖、黄山等地关工委向学生和家长发放防溺水“一封信”“手环”等,强化教育效果。舒城县关工委联合蓝天救援队举办“盛夏童安、为爱护航”防溺水直播活动;郎溪县关工委创作防溺水鼓辞,在全县巡演;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关工委编印《暑假唱好安全歌》发到学生家庭,芦岭镇相王村关工委主任廖恒华录制小视频《暑假期间防溺水,开学一个不能少》,每天三次向村民广播,在微信、抖音等平台播放2万多次等。
二是积极巡查监管,务求工作实效。全省各级关工委按照“就近就便、量力而行”原则,组织发动本辖区内身体健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五老”志愿者组建或参加当地防范青少年溺水巡护工作队伍,广大基层村镇关工委坚持每天深入周边重点水域、哨点开展巡查,仔细检查重点水域设立警示标牌、横幅等标识物情况,及时更换毁损的救生圈、救生绳等设备。据统计,全省共有15.7万余名“五老”参加防溺水工作,累计开展巡察巡护13.4万次,已然成为全省防溺水工作的主力军。比如:休宁关工委组织广大“五老”加入全县175个防溺水巡逻队伍,1103名核心队员中有372名“五老”,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全省广大“五老”人员胸怀关工事业、心念下一代,积极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冒着酷暑高温常态化巡查重点水域、危险水域。87岁的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关工委副主任薛长道每天骑着三轮车巡查五柳水库安全设施,劝离戏水儿童;86岁的安庆市经开区金星村“老村长”潮运斋经常步履蹒跚到安广江堤上巡堤查险,带着慰问品慰问巡护人员。
三是深化关爱服务,丰富暑假生活。全省各级关工委主动联合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及有关社会公益组织,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文化中心、少年宫、青年之家、儿童之家及各类公益资源,鼓励学校教师、发展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等,依托大学生暑期“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载体,积极开展暑期托管活动,并对其进行防溺水安全、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倾注更多关心关爱,精准掌握青少年儿童下水游泳活动规律,向村居、社区提出治理防范对策等。比如:黟县关工委在暑假开办“阳光之家”56家,容纳1577余名农村儿童学习活动,把防溺水教育作为必修课,邀请专家讲解防溺水知识,开展溺水预防与急救演练。枞阳县关工委联合多部门摸排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情况的青少年7586名,全部登记造册,联合村“两委”包保到人。天长市关工委及广大“五老”结对帮扶3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登门开展心理疏导、夏季防溺水知识宣传等关爱服务活动,加强关爱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