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北京市关工委、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北京行动”学术论坛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工作人员专题培训班在首都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北京市关工委主任梁伟、北京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昭玲、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出席开幕式。会议由李昭玲主持。
李昭玲主持
2019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动全市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中国关工委和教育部关工委的有力指导下,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关工委、教育系统关工委致力于提供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试点建设工作,2020年底建成首批8个区40个试点。截至2022年底,总结8个区三年试点经验,并在全市16个区推广建成120个试点。
此次会议主旨在于全面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整体性功能,展示、交流与推广全市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试点建设经验,进一步提升全市家校社共育实践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孟繁华致辞
孟繁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为家庭教育人才培养构筑平台。2017年起学校开设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硕士学位,目前已经招收六届学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奠定了专业基础和实践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将始终坚持专业引领,做好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的学术支持工作。
张雪作报告
张雪以《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北京的探索》为题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三年来北京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的发展历程,40个试点咨询室克服疫情影响,举办咨询活动4900余场次,举办讲座600余场次、活动800余场次,参与学生和家长16万余人次。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有良好师德、较强专业素养的工作队伍,建立工作制度机制等100余项。充分体现“切口小、定位准、工作实”的工作特点,成为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在解决家庭教育的难点、短板、弱项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底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优秀创新案例”。
张雪讲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为未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一项有益探索,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已被列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重点任务,列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探索家校社共育新模式,建设120个家校社共育咨询室。
张雪指出,下一阶段要从八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提高咨询室工作实效。要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咨询室规范化建设;要抓好工作统筹,与现有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相结合,与““五老”助双减”工作相结合,汇聚家庭教育指导合力;要加强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家庭教育指导专职工作队伍和兼职志愿者队伍,吸纳更多“五老”走进咨询室;要突破难点堵点,统筹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咨询室建设;要开展系统培训,出版《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手册》系列教材(幼儿园篇、小学篇、初中篇、高中篇),提高指导者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宣传推广,凝练特色打造工作品牌;要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提升工作实效;要加强组织领导,主动争取各区教育工委、教委的支持,形成咨询室建设合力。
梁伟讲话
梁伟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工作是全国首创,是具有北京特色的家校社共育创新举措,为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探索了北京模式,形成了北京经验。围绕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梁伟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家校社共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更高的政治站位上统筹谋划、多措并举,不断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合力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是进一步加强创新实践,以家校社共育咨询室为突破口建设育人大格局。增强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北京市关工委、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北京市关工委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团队的专业优势,增强各级各类试点单位的责任意识,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取得新突破。三是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加强家校社共育咨询室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由“五老”、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和具有家庭教育经验的专家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库,将咨询室建设同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相结合,组织各试点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理论学习和工作交流,用心、用情、用力完善“观念上同向、履职上同责、实施上同力”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专家报告环节,全国人大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作《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解读了《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雷雳以《网络对孩子的影响及应对》为题作报告。
当天下午,以“家校社共育咨询室的创新行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的机制探索”“家校社共育咨询室的特色经验”三个主题分论坛同步举行。来自东城、朝阳、海淀、丰台、房山、通州、大兴、昌平8个试点区的21个试点单位分享了三年来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的经验。专家进行了点评。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关工委、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各区教育关工委、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试点单位的专家学者、相关负责人共计20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