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前后,广西各级关工委秉承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工作理念,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进学校、在社区、上街道携手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风情文化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壮文化的绚丽多姿,大力弘扬壮乡民族特色,共同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玩”趣味运动
“加油!加油!”
“冲啊!冲啊!”
“三月三”节日期间,在广西疫情低风险地区学校,三人板鞋、抛绣球、竹竿舞、打陀螺、踩高跷等壮族特色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体育场上助威呐喊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响彻天际。柳州市鱼峰区、柳北区、柳南区、城中区等县(区)关工委发挥青少年校外学习站、社区党群中心、四点半学校等阵地作用,动员青年和“五老”志愿者与青少年一起跳竹竿舞、制作绣球,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青少年们穿梭在有节奏的竹竿间,或前或后、或进或退,一个接着一个跳进竹竿阵中,每个人脸上都绽放了明媚的笑容。在上林县、博白县、北流市、兴业县各中小学校里,有灵活矫健的龙狮表演、精准投篮的抛绣球、默契不足的两人三足、极具趣味的瞎子敲钟、吹乒乓球等游园活动,逗得老师、同学们开怀大笑。
“唱”壮乡山歌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啊,只有山歌敬亲人,哪敬亲人……”
国际民歌节当天,各大中小学校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进一步加深青少年儿童对“三月三”节庆风俗的了解与认同,纷纷举办“三月三”唱壮歌活动,湖两畔、河沿岸、公园里、圩场上“无处不飞歌”,壮乡成了歌的海洋。南宁市青秀区、邕宁区、江南区、武鸣区、西乡塘区等地区学校的关工小组,号召同学们身着民族服装、佩戴民族饰品,分班而站、分组而立,各昂其能,直有你班唱罢,我登场的气势,歌声既有明快的小调,也有缓缓抒情的山歌,为我们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在桂林、梧州、贵港、河池、贺州、来宾等地,“五老”志愿者们三五相约、八九成群,前往茶山、河畔、公园、梯田、土坡上开展山歌对唱展演活动,模仿电影《刘三姐》中的经典片段,成为民歌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外,靖西市把疫情防控内容用山歌的形式唱出来,通俗易懂,更受青少年喜欢和传唱;上思县更是录制了《渡“疫”》歌曲和MV,把山歌和防疫结合宣传。唱壮歌活动不仅是传承弘扬壮族山歌文化,也是加深各族人民对壮族文化认知,更是增强少年儿童对民族的认同感,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民族情感。
“品”壮族美食
黄白黑紫红的五色糯米饭、圆圆的艾糍粑粑、各种馅料的青团、各种口味的糖水齐聚一堂,让品尝美食成为“三月三”最受男女老少欢迎的活动环节。在南宁市各幼儿园、小学里,有同学们特意带来的壮族特色五色糯米饭,还有家长和同学们亲手制作的青团、糖水等各色食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不少同学在心仪的美食前驻足品尝。岑溪市关工委联合教育局开展了制作美食活动,带领青少年从准备原材料开始,一步一步制作青团。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美食节活动还穿插了民族服装的展示环节,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穿着颜色鲜艳的民族服饰,举办民族服饰T台秀活动,自信大方地展现壮乡服饰的美,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讲”壮乡故事
“唐中宗年间,广西有一位聪明美丽、能善舞的壮族姑娘,叫刘三姐。她的歌声宛如一江春水·······”
借助节日契机,各级关工委纷纷动员“五老”宣讲团成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述广西壮族英雄人物的故事。百色市关工委将“三月三”歌圩节和清明祭先烈活动结合到一起,与青少年在节日里一起用歌声祭奠先烈。河池市“五老”讲述壮乡儿女韦拔群、全国教育育人楷模莫振高的故事,玉林市“五老”讲述抗日英雄朱锡昂的故事,北海市“五老”讲述至忠至毅的抗日英雄罗忠毅的故事,钦州市“五老”讲诉抗法名将冯子材的故事。崇左市青少年和“五老”合作,录制“三月三”由来讲解视频并转发上网络宣传。柳州市鱼峰区、南宁市江南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壮族三月三活动。此外,还有“百鸟衣”“刘三姐智斗地主莫海人”“一根马鞭子”等民间传说、壮乡革命故事,向青少年传达并帮助他们树立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