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家庭教育骨干培训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圆满结束。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国亮出席结业式并讲话,教育部关工委秘书长郝雅梅主持结业式。
傅国亮认为,此次培训专家讲座政治性、政策性强,学术水平高,具有权威性、方向性和指导性;基层经验丰富、各具特色,具有示范性、策略性和可操作性;学员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形成共识、信心倍增,达到了预期目的。他强调,教育系统关工委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守教育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的宗旨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着力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拓宽工作视野,强化责任意识,引领和推动工作创新,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要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指导队伍,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优质资源共享。关于培训精神的贯彻落实,他提出两点要求:一要及时向同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汇报此次培训班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并提出改进和创新本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议或方案;二要认真学习、消化、吸收培训班的理论政策和有效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广。
教育部关工委副秘书长郭春开主持专题报告环节。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国亮结合家校社育人机制的相关政策文件,就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节点、主要经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府主导、家庭教育立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荣雷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政策与重要任务,介绍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的背景、思路、主要内容以及重点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教授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论述,就如何加快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指导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出建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从儿童发展的视角解读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强调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几个关键,即:育人是根本、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创新是活力、学生有权利;江西师范大学吴重涵教授从家庭教育的结构与机制两方面展开了深入解读,阐释了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都师范大学张俊副教授聚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评估机制建设,提出了对指导服务机构、教师、家庭教育课程的评估方案;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教授详细讲解了协同育人的现实背景、社会教育的变迁以及社会教育支持体系在生态建设、制度建设、功能建设、能力建设四方面的核心任务,并分享了家校社育人模式的成功经验。
分组讨论环节,六个小组围绕教育系统关工委助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经验做法、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意见建议进行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
山东省教育厅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刘凤山、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舒凡卿、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孙迎春、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志新、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唐德海、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中职分会副秘书长龚红兵分别代表小组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培训高站位、高水平、高密度、高效率,针对性强,通过培训达成了共识、共建、共管的意识。学员纷纷表示,要落实好本次培训班精神,积极探索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拓展工作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据悉,全国各省级教育系统关工委、部分地市和区县教育系统关工委相关负责同志近130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