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关工委按照教育部、中国关工委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发挥省、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作用,与市教育局携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深挖地域资源,精心组织了“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让青少年走出教室,感悟红色力量,了解城市发展,增强创新动力,坚定理想信念。三月份以来,全市有20万师生在红色遗址、城市地标、生态保护区和非遗场馆中,完成了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实践。
红色基因的时空对话
“同学们请看这件军装上的弹孔,它讲述着一位抗联战士在零下40℃严寒中坚持战斗的故事。”在桦南县抗联文化主题公园,历史老师的讲解让课本上的文字变得立体生动。
通过深入挖掘三江地区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全市有30余处革命遗址转化为开放式课堂。市第五中学师生在原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时光长廊”中触摸历史脉络,郊区第十五小学学生站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前宣誓“勿忘国耻”。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红色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记忆,雪松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在徒步3公里抵达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塔后写道:“我终于明白,课本里说的‘艰苦卓绝’四个字有多重。”
城市发展的现实教案
“1957年,这台机床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在沿江公园,市第九中学的思政课以工业遗产为教具,生动展现这座城市从“共和国工业摇篮”到“对外贸易枢纽”的转型历程。
同江市第一小学学生在庄严的国门前聆听海关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一带一路”中的边境贸易;市第二十小学结合市关工委编撰的青少年读本——《三江红色地标》一书,组织了“亲子写生”活动,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不仅成为了艺术素材,更是城市防洪历史的活教材。这种将城市发展史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让抽象的国家发展战略变得可触可感。一名中学生在作文中感慨:“原来‘东北振兴’就藏在家乡的每座桥、每条路里。”
文化自信的沉浸培育
赫哲族鱼皮画、桦树皮工艺,这些非遗项目已成为佳木斯思政课的特色内容。抚远市职业高中的师生们挖掘鱼皮处理、桦树皮分层等传统工艺,将剪纸刻纸、鱼皮镂刻、衍纸水彩等非遗技艺化作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市第十六中学的师生们走进赫哲族博物馆,同学们感叹赫哲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刻体会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不易,更充分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推动地区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这种体验式教学效果超出预期,原本对民俗文化兴趣寥寥的孩子们,在亲手尝试了赫哲族刺绣后,主动组建了校园非遗社团。汤原县云阶学校校长观察:“当孩子们发现祖辈的智慧仍在发光,文化自信便自然生长。”
科技兴农的时代实践
“老师,你这猕猴桃怎么不长毛啊”“老师,为什么星火大米好吃?”在佳木斯大学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寒地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村,农学教授们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解寒地猕猴桃、杂交榛、水稻的艰辛的培育种植之旅,向学生传达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富锦市的中小学生踏入万亩良田育苗基地、海粮米业等实践教育基地,了解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观看米粒的变化过程,体验严格的质检体系,知晓了科技为粮食生产带来的变革和发展。市第六小学的师生走进北大荒现代农业庄园,在技术人员的悉心讲解下,了解先进的灌溉系统和科学的栽培模式。通过自然课堂的知识拓展,不仅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农业实践,还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追求科技创新、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种子。
当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延伸至社会,思政课便不再是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而成为青少年认识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纽带。正如一位教师所言:“孩子们在博物馆里闪亮的眼神,在烈士雕像前紧握的拳头,就是思政教育最生动的答卷”。今后,佳木斯市关工委将继续会同市教育局等部门,持续深化、创新“思政+”融合育人模式,不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