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面,提升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语句让临沂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备感振奋。服务团团长徐军表示:“这让我们的帮扶工作更有信心和方向了。很多孩子因缺乏关爱,在困境的泥沼中苦苦挣扎,我们有责任拉他们一把,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一对一陪伴超3600名孤困儿童
徐军从小听着沂蒙红嫂的事迹和沂蒙精神的故事长大,事业有成后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困境儿童提供物质帮助。然而,2016年的一次走访,改变了他对帮扶的认知。当时,他遇到一名性格怯懦、难以沟通的儿童,这让他意识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援助,更重要的是心灵关爱。此后,徐军走访了全市300多个孤儿、事实孤儿、精神病患者家庭子女、服刑人员家庭子女以及大病患者家庭子女,发现这些孩子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何给予这些孩子长期、系统的关怀,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经过调研,志愿者们发现全国各地的公益组织在这方面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范例,一切需要从头摸索、大胆创新。2018年4月,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临沂市关工委创新成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徐军担任团长,重点为孤困儿童提供心理引导与陪伴,为孩子们提供物质、精神全方位关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长为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到一年时间,全市14个县区、156个乡镇(街道)纷纷成立服务团队,8000多名志愿者汇聚于此。他们对全市9494个村庄展开全面摸排,筛选出6000多名符合帮扶条件的孤困儿童,并对这些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重点在心理疏导、关心关爱、劝学助学等方面发力。针对部分年龄较大、无法正常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安排他们到传统文化学校学习,着重教导做人的道理;或者将他们送入技术类院校,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孩子,则举办特训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我长大后的理想是要杀人。”这是费县朱田镇11岁的男孩家旺写的一篇作文里的言语。家旺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离家出走,从小缺失亲情关爱的他,还常遭周围人嘲讽,仇恨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种下。志愿者褚福娟走进他家后,起初家旺根本听不进劝,态度抵触,表情凶狠。但褚福娟坚信他本质善良,只是缺乏正确引导。此后,她一有时间就带家旺出去玩,和他聊天、讲笑话。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家旺终于放下仇恨。志愿者将他送到寄宿制学校,他也能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积极学习。
关爱工作不能一刀切,要精准施策。在具体帮扶工作中,志愿者们坚持全面、深入孤困儿童家庭中,精准了解孩子的不同需求,并提供个性化帮扶方案,让每一名孤困儿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关爱和帮扶。
搭建起前所未有的志愿服务平台
多年的帮扶实践中,志愿者们发现其实孤困儿童现象存在已久,却一直缺少与之对应的爱心平台。他们虽参加过多种公益组织,但这些组织的帮扶往往缺乏持久性,难以深入孩子内心,致使许多爱心活动不了了之。
为确保服务团持续健康运行,临沂市关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在市县区组织部门、机关党委的指导下,服务团先后成立党支部和党委,各县区团队也都成立了党总支,部分乡镇(街道)团队还成立了党支部。服务团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活动促党建,定期组织开展党的方针政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帮扶业务知识等专题学习活动。同时,服务团对志愿者有着较高要求,注重提升他们的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线上线下学习会700多场,组织线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100多场,学习内容涵盖党和国家政策、相关法律、传统文化以及帮扶知识,8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通过学习,志愿者的帮扶热情愈发高涨,帮扶能力和个人心灵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不成体系。服务团高度重视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先后制定《志愿者信息保密协议书》《服务团章程》《资金和物资管理》等16项制度、48条服务行为准则,严格规范志愿者招募流程,约束志愿者帮扶行为,为帮扶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切实维护了孤困儿童和志愿者的权益,确保帮扶工作长期规范开展。
为了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服务团把各项帮扶政策向志愿者讲解得清晰透彻。徐军介绍说:“我们规定对女童要由同性别志愿者对接,不准认领和认养孤困儿童,不允许为其改名和过户,不准让孩子称呼志愿者为爸妈。”服务团还对帮扶资金和物资进行严格管理,甚至对骨干志愿者的辞职、免职和劝退都作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规定。
传递人人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健全的组织网络、精准的帮扶模式、完善的制度标准以及全面的帮扶内容,构筑起服务团坚实的帮扶体系,取得了显著帮扶成效,在临沂本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关注。
多年来,徐军的手机里频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邀约:“徐团长,能不能请您来给我们市里的志愿者讲讲帮扶工作的开展方法,不知您时间是否方便?”“徐团长,我们特别想去临沂学习孤困儿童帮扶工作,您能帮忙安排一下吗?”据统计,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的爱心人士慕名前来“取经”,渴望借鉴临沂的成功经验。
历经七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临沂服务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孤困儿童帮扶之路。在具体帮扶行动中,志愿者与孤困儿童进行“一对一”结对,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入户陪伴,每次陪伴时长不少于2小时。通过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志愿者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与慰藉。同时,服务团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帮扶,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特训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同度过欢乐时光,为他们准备暖心的饭菜,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服务团还建立了心灵家园等学习活动场所,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的成长空间。针对一些问题较为突出、帮扶难度较大的“硬骨头”孩子,服务团会制定专题性帮扶方案,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志愿者们的帮扶行动,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还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他们帮扶一“小”,带动一“老”,温暖了整座城市。曾经自卑自闭的孩子,在志愿者的悉心关怀下,逐渐打开心扉,变得乐观开朗;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认识并改正错误,学会孝顺长辈,懂得感恩他人。
临沭县石门镇陈官庄村的孤困儿童小锦,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承受不住打击得了精神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爷爷身体不好,奶奶重病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压抑的生活让他比较自卑,不愿见人,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去上学,沉迷网络。志愿者有一次去他家看见床头有个饮料瓶子,以为是他喝剩下的饮料,结果是他的尿液。“再这样下去他这辈子就废了。”于是,志愿者和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用真情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有人在关心他,疼爱他。徐军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和监护人商议着将他送到寄宿制学校。如今,小锦已经考入临沂工业技校,学习一技之长。如今,他变成了阳光懂事的大男孩,并且担任着石门镇团队少年志愿团的团长,服务团每次搞活动他都会主动维持秩序,打扫卫生,帮助做饭,成为一名小志愿者。
服务团自成立以来,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多部门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扶持。在办公场所选定、孩子学籍手续办理、政策落地执行等关键环节,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全力支持。许多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妇联主席、儿童主任也纷纷加入服务团,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社会组织积极牵头,各方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帮扶合力。服务团成功实现了与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机衔接,有效填补了政府公共服务在某些领域难以覆盖、市场无法提供但群众又急需的空白。通过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面帮扶,服务团为孤困儿童的健康成长筑牢了坚实的保障。
从社会层面来看,服务团的工作成效显著。依托“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服务团帮助众多缺乏关爱的“问题孩子”打开心扉、树立自信、明确人生方向,有效避免了因孩子成长问题可能诱发的社会矛盾,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家庭角度而言,孩子和监护人将服务团和志愿者视为依靠,服务团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志愿者的帮扶下,孩子们健康成长,监护人心情舒畅,家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服务团的志愿者们宛如破晓时分的第一缕曙光,轻柔而坚定地照亮孤困儿童前行的道路。他们用温暖的陪伴与无私的付出,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激发起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善意与温情。
如今,服务团立下宏伟目标,力争在十年内将每一个孤困儿童培养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让志愿服务精神代代相传。孤困儿童帮扶事业也正从“沂蒙无孤”稳步迈向“中国无孤”,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前行。